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     
A.禁绝了大宗商品的外销B.对外贸易曰益走向萎缩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D.商人难以开拓海外市场
2 .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D.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018-05-04更新 | 902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3-2014年江西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3 .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郑成功集团成为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一支抗清武装力量,后又联合西南地区抗清名将李定国部,与清军展开了持久拉锯战,给清朝以沉重打击。为了切断抗清势力与沿海地区人民的联系,稳定政权,清廷不得不延续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下令严禁沿海省份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翌年,再颁《禁海令》。

——摘编自兰延超《清代海禁政策的原因探究》

材料二   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虽然在清初起到一定的巩固政权的作用,但是平定三藩与台湾之后,禁海抑商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陷入了深渊,错失了利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机遇。

——摘编自王泽亚《清代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海禁实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清初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此类法规
A.明清两朝任何时期都得到了严格执行B.禁绝了包括外贸在内的一切对外交往
C.断送了自汉唐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D.滞缓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6 . 下图中的太监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这说明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C.以农为本D.对外开放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实录》

材料二   顺治年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禁海令。顺治十八年的禁海令写道∶“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台湾外记》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10 . 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正统十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由此可见明代
A.开放对爪哇国贸易
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
D.对外走私已成普遍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