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     
A.禁绝了大宗商品的外销B.对外贸易曰益走向萎缩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D.商人难以开拓海外市场
2 . 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粵海关一口贸易,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3 . 宋元时期,福建曾是对外贸易发达的地区之一,而明代“自海禁严而闽贫矣”。由此可知,明代实行“海禁”
A.断绝了对外贸易活动B.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强化了传统重农政策D.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4 .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020-12-0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清代前期的196年中,海禁不过39年,其余157年的海外贸易基本上是开放的。……规定海外贸易在些时最大的港口广州进行,本身就是一种开放,而在南洋地区的欧洲殖民地国家,中国商人均不受“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的限制。

——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5年第4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打“闭夫锁国”政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对外政策,你认同材料一、二的哪一观点?请依据材料或所学知识说明理由(仅列出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7 . 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明中期以后日渐衰落,其原因主要是
A.新航路开辟,旧航线日渐萧条B.明清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衰落
C.国人思想保守,不愿出海贸易D.明中期以后对外政策日趋封闭
20-21高一上·浙江温州·期中
名校
8 . 《明史外国传》载,万历时,闽人商贩至吕宋(菲律宾古国之一)者已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据此可知,明代
A.未禁绝对外贸易活动B.官方贸易限于东南亚国家
C.已无法实施朝贡贸易D.“海禁”政策并未真正推行
9 . 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正统十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由此可见明代
A.开放对爪哇国贸易
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
D.对外走私已成普遍现象
10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发展国内商品经济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2020-09-02更新 | 154次组卷 | 61卷引用: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