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洪武三年(1370 年),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这些举措反映了(     
A.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B.小农经济是明初海禁政策的根源
C.明初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诸国D.明初海禁令遭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2022-11-2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2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规定只准在广州一处向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经营外贸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这种政策(     
A.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联系
C.堆护了清政府长治久安D.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3 . 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做法(     
A.规范了中外贸易B.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C.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D.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4 . 乾隆二十四年,颁行“防夷”措施: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规定的行商的商馆中;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这反映出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2022-07-23更新 | 473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曾说道:“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中国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实行
A.土地兼并B.科举制度C.重农抑商D.闭关锁国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七十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还推出了“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

——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材料二:中国在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乾隆帝在其《救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曾还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2022-05-1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口通商”。

材料二   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1913年3,384,08811,094,775
1918年10,080,756947,420
1922年663,29018,059,756

材料三   公元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20世纪中叶,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推动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不得不放弃计划经济,融入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体系。

——摘编自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1)材料一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
(3)材料三中“重要转折点”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从全球化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大工业”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采取的主要举措。并分析中国等国家并入市场经济对全球化的影响。
2022-05-19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象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做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 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十六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海外政策变化的影响及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9 . 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隆庆初年,明廷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 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022-05-1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只允许欧美各国在广州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不间断强化海禁政策B.海禁政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C.对海禁政策执行乏力D.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