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方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二所述的中英“礼仪之争”。
2022-09-1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1年,明军与葡萄牙海盗作战败于其火炮,明朝由此开始仿制西洋大炮。1626年,明军用仿造大炮击败后金。清代,康熙皇帝曾命传教士南怀仁造炮数百门,这些大炮在平定三藩、收复雅克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南怀仁所著《神威图说》在呈康熙御览后,不仅没有刊刻,连原稿都佚失了。战事结束后,统治者对西方“奇技淫巧”的兴趣转向钟表、绘画等宫廷玩赏品。此后,造炮技术并无进一步发展,也没能传入民间。

——摘编自张国刚《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

材料二   晚清洋务派聘请洋人工程师,仿制出了大量的洋枪洋炮以及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轮船。研究表明,湘军、淮军所用的10万杆前膛枪基本都是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

——摘编自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

材料三   1953年起,苏联援建了新中国21个大型骨干兵器企业,重点布局在西北地区和华北西部地区。到1956年,我国已能制造枪炮、汽车、无线电和喷气式战斗机,仿制武器取得重大成就。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全部援助项目。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独立设计制造现代兵器(包括导弹核武器)的新道路。

——摘编自吴远平等《新中国国防科技体系的形成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仿造西洋火炮的背景,并简析清代造炮技术停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洋务派相比,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有何不同。
3 . 下表为1765一1789年间英国对华贸易额变化表,表2为清朝乾隆时期国库岁入额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与库存统计》

注:上两表中的贸易额及岁入单位均为“银两”


根据材料,指出英国急于开拓中国市场的背景,并说明清朝拒绝进一步与英国通商往来的可能原因。
2021-01-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外贸体制不断演进。改革开放以后,外贸体制改革成就突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的统治者依然沿袭着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禁止人民私自出海与外国商人贸易。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贸易双方都不遗余力地冲击这条禁令,东南沿海走私贸易非常兴旺。走私与海禁较量的结果,终于使得统治集团明白,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海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求朝廷开放海禁,准许人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朝廷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批准了这个建议。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向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船征收关税,使得“私贩”转化为“公贩”,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1854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海关税务司,以管理海关行政事务。后来税务司扩大至海关许多通商口岸,因此,又在上海成立了海关总税务司署。自1863年开始,英国人赫德开始长期担任总税务司一职。1865年,总税务司署由上海迁至北京,分管全国30多个海关。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广东、福建在对外贸易活动方面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两省的产品,除个别商品外,全部由省经营出口,外汇任务包干,自负盈亏。到1987年。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济特区都有了对外经营的口岸,可以直接开展进出口贸易。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关税务司署成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贸体制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当时)。……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材料三: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沪地教堂林立,规模宏大……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014-12-0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中叶以后 ,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肾饷馆,饷税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关税制度上的一大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管理由市舶司制度向海关制度转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福建设立闼海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分别在广东、江南两省设立粤海关和江海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在浙江设立浙海关,从此海关制度代替了历代的市舶制度。海关口岸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转站,它的设置,为沿海省份开辟了广阔的商品流通渠道,加快了沿海省份商品经济繁荣的步伐。

——摘编 自彭巧红《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影响。
2021·全国·模拟预测
7 . 明清两朝同处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共同的大时代背景造成二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范畴内有着众多的相似点。相似点可指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丞相制度废除B.对外关系相对封闭
C.新的经济因素获得较快发展D.儒学正统地位不保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中期,是世界航海事业大发展、世界面貌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尤其是自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各国的商船队踏遍了世界各地,各国和地区陆续被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明王朝却厉行海禁。这不仅违背时代潮流,而且严重违背民众的利益和愿望。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沿海“人民不肯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寇,溃裂以出”。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于是,明隆庆帝继位不久即按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下令部分开放海禁。

——晁中辰《明代隆庆开放应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二   隆庆初年,前任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洋。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疏通海禁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隆庆开海。
2021-05-08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朝中期,手工业、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孕育出一股经济结构转型的巨大冲动,开展对外贸易逐步成为当务之急,海禁与这个发展趋势相背离。并且,当时就有有识之士指出,海盗、倭乱之所以无法禁绝。同旺盛的海上走私活动有着直接联系一“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过一番争论,明穆宗的隆庆朝终于决定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朝廷在漳州设立督饷馆,负责对私人海外贸易进行管理并征税。由此,私人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地位,史称“隆庆开海”或“隆庆开放”(1567年)。海禁解除之后,明朝的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内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朝廷增加了不少额外收入,史书记载“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

——摘编自陈忠海《明朝的“改革开放"为何成了“烂尾工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放”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隆庆开放”的意义。
2021-03-20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丙卷B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年间海商集团对海禁政策的反抗让明政府意识到用武力禁海已不可能成功,开海贸易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开海既可以平息地方动荡,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在明世宗去世后,继位的隆庆帝接受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贩卖东西二洋。于是明代在福建形成“月港体制”,广东形成“广州一澳门”为中心的二元贸易体制,自此私人海外贸易在有限的合法范围内迅速发展,取代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成为明代海外贸易的的主导力量。

——季晨阳《明中期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中英两国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海外贸易市场体系。中国从朝贡贸易向民间海外贸易转变,形成了多样化主导出口项目群、单层次商品市场网络、现货交易方式和民间自发贸易相结合的海外贸易市场体系。这一海外贸易市场体系的策动力量是民间海外贸易商人和走私贸易商人。政府从垄断朝贡贸易和实行全面海禁,到部分开放海禁和限制海外贸易活动,在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一直持退守和限制的态度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可以归结为民间自发模式。英国则由传统的商站贸易转向特许贸易,形成了单一化主导出口项目、多层次商品市场网络、信用交易方式和强制贸易有机结合的海外贸易市场体系这一海外贸易市场体系的策动力量是特许贸易商人和重商主义政府,因而可以归结为政府特许模式。

——张乃和《近代早期中英海外贸易市扬体系发育之比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中期海外贸易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