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说,其实我们所说的全面海禁从来没有存在过,无论是明太祖的“寸板不许下海”,还是清世祖的“片帆不许入口”。该学者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明清时期
A.海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位B.民间对外贸易较盛行
C.洋商在华贸易受到了限制D.朝贡贸易未曾停止过
2021-10-1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明洪武二十七年规定:“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嵩,其见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明隆庆元年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
清顺治二年清廷为解决国内铜斤短缺的困境,曾下令:“凡商贾有挟重资愿航海市铜者,关给符为信,听其出洋,往市于东南、日本诸夷。舟回,司关者按时值收之,以供官用。”
清康熙二十三年规定:“外国贡船所带货物,停其收税。其余私来贸易者,准其贸易,听所差部员照例收税。”贸易完成后,交易者不得久留内地,一并遣还,“贡船回国,带去货物,免其收税”。
清雍正初年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汀州五府地狭人稠,民生维艰,闽浙总督高其倬奏请于厦门设立正口,准令商民开洋贩运茶叶、雨伞等物至暹罗等地,兑换燕窝、呢绒,“借贸易之盈余,以佐耕耘之不足”。
清乾隆年间因琉球国地处偏僻,物产无多,为勉其向化之诚,“凡贡船只,准带土产货物银两,在闽贸易,建设柔远驿馆,抚恤安置”。

根据如表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海禁政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3-1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7世纪晚期,清政府相继在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设置海关,其主要职责是“执掌水陆通商货税”,同时还负责外贸管理、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清政府规定,一切商民货物,俱由海上船运,赴(海关)监督纳税。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逐渐实施有限经济开放政策B.严守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D.力图开拓东南海疆
4 . 17世纪,所有的日本船只离港前往海外贸易,都必须获得幕府指定目的地的"朱印状"。下面所示为1604~1635年"朱印船"许可证的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目的地“朱印状”占总数比例
交趾(今越南北部)7521
暹罗(今泰国)5515
马尼拉5415
安南(今越南南部)4713
柬埔寨4712
中国台湾3610
中国澳门185
马来半岛72
其他174

A.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发达B.明清政局更迭影响贸易发展
C.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中外贸易D.倭寇侵扰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这些做法
A.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B.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C.确保了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D.目的是对外宣扬明朝的国威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0-10-22更新 | 528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代为了怀柔外国,多不向外商征税。但到明代中期,来贡的次数和人数越来越少,入贡各国又不守贡制,往往夹带私物。到弘治年间,明朝改变怀柔政策,对进口货物,均实行严厉的抽分(一种商税)。随着外商来华人数的增加,后来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制舶税。这说明明朝
A.外贸政策逐渐趋向正常化B.朝贡贸易开始衰落
C.外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D.严格限制贸易规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论述明代时,突出了它的专制皇权特性,作者首先肯定了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但随后,作者又对朱明王朝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明代虽然自居为汉、唐帝国的复兴,却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明代固然恢复了中国人自己的统治,却丧失了天下国家的包容和气度,也没有消除征服王朝留下的专制统治。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9 . 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作者的主旨是
A.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
B.马嘎尔尼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
C.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
D.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