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4 道试题
1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平等交往的历史,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从广州出发,沿马来半岛,经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巴格达的海上中西航线已初步形成。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隋唐时期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郑和下西洋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如通过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的政策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2023-02-21更新 | 581次组卷 | 7卷引用: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2 . 明中叶至清康雍乾年间,由于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出现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     
A.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
C.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D.西方殖民侵略的现实威胁
3 . 《清高宗实录》记载:“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察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仁宗实录》也有记载:“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稗尔永遵,故兹救谕!”以上两则清朝皇帝给英国使团的回复救谕说明清朝(     
A.物产丰盈无须与外界交流B.天朝上邦的意识根深蒂固
C.有强烈的维护主权的意识D.顺应了世界时代发展潮流
2023-02-14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中国西方
17世纪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7年南书房设立。
1683年清延设立台湾府,次年开
放海禁。
1686年设立广州十三行。
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
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一“ 光荣革命’
”。
1689年洛克发表《政府论》,反驳“君权神授"观
点。
18世纪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
1727年军机处设立。
1771年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1742年,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
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
1763年英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
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1839年禁烟运动。
1842年《南京条约》。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设立江南
制造总局等企业。
1840年英国号称“世界工厂”。
1866年西门子制成第一部发电机。
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上表为 17-19 世纪中西方部分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西历史信息,自拟论 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23-02-0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如表为东南亚海域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表,据此可知(     
(单位:艘)
沉船编年中国东南亚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其他总计
第一期(约1480—1567)38200013
第二期(约1570—1590)53306017
第三期(约1590—1650)4011145135
第四期(约1690—1730)311111017
总计1512172512182
A.西方殖民者始终掌握着东亚贸易主动权B.沉船的来源地折射贸易主导权变迁
C.殖民者的海上争霸活动摧毁了商业贸易D.英国凭借武装帆船获得海洋控制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

材料一   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材料二   自明中叶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际,历时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明中叶以来,在禁海问题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证明闽广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实力绝不容许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于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为国策,实在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据。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持续多年的原因。
8 .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据此推断,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重商主义B.朝贡贸易C.闭关自守D.对外开放
9 . 清朝康熙时期允许四口通商,到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A.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C.提高了官营手工业地位D.改变了“朝贡贸易”体制
10 . 清朝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入海;乾隆二十二年又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以下对“闭关自守”政策分析有误的是(     
A.实质上是官方垄断贸易B.外商在华贸易受到限制,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力图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D.给后人的启示是:“避免虚骄,顺应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