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处于汉唐和明清之间。汉唐立国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气息浓厚,而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已经生长出诸多的工商业文明因子。日本学者波斯又信在概括宋代文明时就说:“与其说是‘纯农业文明’,不如说是‘都市化文明’含有更多的固有特征,这是延伸到19世纪中国社会的最大特色。”如果这个势头能够保持二三个世纪不被打断的话,必将为其后工厂《机器》工业化创造条件。遗憾的是,宋代启动的早期工业化进程 未能结成正果。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明清以前的中国,也就是14世纪以前的中国,生产力是走在世界前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明清两代出现了不少新东西,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到意识形态等都有诸多新东西、新因素。可是这些新的因素,新的力量得不到正常的成长,尤其生产进展的速度很慢,明代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较之元代以前虽有所提高,然并没有明显 的飞跃与突破.

——摘编自傅衣凌《论明清社会的发展与迟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沉迷知识,概括波斯义信称宋代是“都市化文明”的表现。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代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因素”及其得不到正常成长的原因。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商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2021-04-26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清代以来,中国从自我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72年,康熙帝批准:“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1759年,清政府批复两广总督的奏请:“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即有行欠未清,亦应在澳门居住,将货物交行代售,下年顺搭回国。”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第一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粉国内外运销数量(19131919年)(单位:万担)

年份进口出口出超(+)入超(—)
1913259.6811.95247.73
191517.7419.66+1.92
191767.8879.80+11.92
191927.13269.43+242.30

——引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

材料三   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推行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面粉的进出口量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简述这一时期中国面粉业等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2021-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非高考班)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0-10-22更新 | 528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台湾高山族耕田图



(1)材料一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稳定小农”,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材料四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4)根据材料四,指出“暑袜店”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反映了明朝中期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材料五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5)材料五中的“时势”是指什么?“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
2020-07-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福清市2017-2018学年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外交通路线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贸易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宋政府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指外国)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对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摘编自吴钩《宋代海外贸易更具现代气质》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对外贸易的“现代气质”,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了一队特殊的客人——“英夷”派来的马戛尔尼使团。使团向清政府提出两国通商的请求: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乾隆皇帝非常友好地接待了使团,却拒绝了英王的通商之请。

——摘编自吴钩《宋代海外贸易更具现代气质》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020-12-0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政府下令鼓励海外商船来中国贸易,外商可在沿海港口和内地的商业城市经商和定居。唐政府还在广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征收商税。北宋中期,在广州、杭州、明州三地“市舶司”基础上,又在泉州、密州增设市舶司。南宋绍兴末年的外贸税收达200多万贯,超过北宋最高年份的一倍以上。明代前期,朝廷严禁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清康熙年间曾解除禁海政策。但到乾隆时,清廷下禁令,外国商船逐步集中收泊于粤海关进行贸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95年,清廷电谕各省督抚为“添设各处口岸”等事宜出谋划策。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岳州等三地为通商口岸。同年8月,清廷正式颁布上谕,宣布“广开口岸”,并要求各督抚不得将商埠“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此后,清政府先后开放三十余处商埠,其中沿海有8处,沿江有4处,内陆有8处,东三省有16处。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开辟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党的十七大会议把自贸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更是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2013年9月我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成立。

——摘编在靳诺、杨凤城主编《中国改革开放4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自开商埠”的历史背景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业性农业、民营手工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比例增大,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市商业特别是集镇商业繁荣昌盛,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区域市场之间联系增强,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商品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商业经营主体除了以经商为主业的职业商人外,已扩展至农民、城镇市民、个体手工业者、官吏、皇室、士绅、僧道以及浮游流亡诸阶层。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朱元璋认为只有“重农”才能“富民”,而要“重农”必须“抑商”,让主要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一般农民不能脱离本身的户籍去经商,而商人也只能在本地经营,想去外地,手续十分繁杂。朝廷还强化了专卖制度,规定对盐、茶由国家垄断经营,盐商、茶商必须取得“盐引”“茶引”等专卖许可证才能经营,否则构成私盐罪、私茶罪,处罚手段极为严厉。明朝不仅对生活必需品专卖,对金、银、铜、锡、硝、硫磺等重要物资也全部实行专卖。明朝还实行“海禁”,商人和百姓不得从事对外贸易。这项政策被朱元璋的继任者多次加以强调,成为明中期以前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摘编自陈忠海《明初经济政策为何走“回头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朝经济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8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广东佛山镇以器制造业闻名。……商人及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人以乡缘为连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中叶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内容
徐中约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在15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领先,从此之后在几百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不但在物质层面上,也在思想的层次上。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之后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020-07-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至清中叶,朝廷极力控制民间贸易的规模和实力,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鼓励和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对于东亚海域的庞大市场,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不是广开利源大力发展贸易,而是不计经济税收之得失,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势力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民间海上力量也就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相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海军近代化改造和近代海军的建设正式提上议程。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在天津设立海军营务处。到1884年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然而,在海军建设上,李鸿章等人深信“造船不如买船”,滞缓了本国造船体系的发展,海军无力自行补充。从海军部署情况分析,近代海军部署基本距制造所在地较近,而作为列强侵略重点的区域几乎游离于海防体系之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重“守”轻“攻”,火炮大口径居多,速射炮较少,使得海军装备吨位重、航速慢、灵活性差,同时甲午海战中“避战保船”的战略防守思想最终损失了制海权,消极防御导致了北洋海军的覆灭。

——摘编自王佳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就必须进行范式创新。以往或通过军事、或通过经济等单一领域手段成为海洋强国的范式将难以被继续复制。中国必须同时兼顾海洋控制、海洋复制和海洋治理三大议题,中国的海洋经济活动早已遍布世界大洋各个角落,中国海上力量在应对海盗、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上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胡波《国际海洋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至清中叶中国海洋政策的指导思想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近代海军建设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10 . 开放还是封闭,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态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966年,(赵匡胤)命行勤、继业两位高僧组织一个由157人组成的庞大巡游使团,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取经。……(这)是古代中原地区见诸经传的前往天竺取经的最后一个佛教使团……公元971年,巡游使团成员沙门建盛准备先行回国,中天竺王子曼殊对北宋充满向往,也随之同往中原朝宋。此后,天竺僧人持梵夹来献者,不绝于旅。…北宋时期,洛阳画家名扬海外,高丽人、日本人为了求画,忍受颠簸之苦,漂洋过海来到洛阳,一时洛阳纸贵,北宋画家的作品大量流向高丽、日本。

——《宋代丝路哀婉浪漫的丝路花雨》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清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高僧取经使团的特点和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禁”给当地的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种“禁”。
2020-05-0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