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   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以“朝贡”的形式,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这就是“朝贡贸易”。海外国家派来“朝贡”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明朝政府对海外国家载运来的朝贡货物抽取货物税。明成祖朱棣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明成祖还派遣郑和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遂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三   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朝贡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对外政策的原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材料二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在美国的策动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大大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金融危机。1945年12月,英国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数据比较

             国别
年份
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产值37.89.4510.16.5100%
出口贸易15.26.912.26.4100%
黄金外汇储备15.55.214.66.3100%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格局呈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进口附加税。这项措施将使共同市场对美国的出口货物交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一倍。对此,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的建议

——西北大学编《世界现代史》

(4)材料五反映了美国与西欧同盟国之间在经济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材料四、五反映的经济状况对美国与西欧、日本的政治关系以及世界政治格局有什么影响?

2017-09-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升学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3 .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三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和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五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六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4)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5)材料五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6)试指出材料六作者的观点,并归纳出其论证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020-04-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港是海上贸易航线的连接点,也是文明兴衰的见证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州使用舟船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晚期。到汉代,温州已能制造扁舟、轻舟及楼船等,已与东南亚及日本等地有海上交通往来……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的温州翔门古港遗址规模大、遗迹全、年代清晰、内涵丰富,堪称是对宋元时期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也表明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城市。

——槁编自应忠彭:《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打开哪些言盒》等

材料二   “明清统治者并未意识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对海洋贸易还是来取一贯的、保守的态度,对民间对外贸易更是充满了敌视,屡加打击。但这并未使中国商民退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易舞台。双屿港是舟山群岛的六横岛和佛渡岛之间的一个港湾。因其位于宁波港通洋水道的必经之处,自古以来“为倭夷贡寇必由之路”,明初,为了加固海防,海岛居民全部内迁,“久无人烟住集”,因此成为走私贸易的理想场所。正德年间,广东实行对海外番舶的抽分制度,有些海外番商为避税辗转到福建和浙江沿海进行走私贸易,浙江双屿就成为其中的一处。而当时闽浙沿海军备不整、海防废弛,正因如此,双屿港的中外海商(寇)才可以与沿海居民内外私通,各得其利。

——摘编自李燕:《古代中国的港口——经济、文化与空间壇变》

材料三   2013年,国家发出了要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倡议,在此倡议的直接引领下,我国的沿海港口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到2021年,我国港口规模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港口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污染防治得到强化,用能结构不断优化,绿色港口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向好,港口开放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摘编自杨晓光:《我国港口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取得的进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对外海路通道的情况。写出宋元时期东南沿海的其他“重要节点城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双屿港走私贸易兴盛的原因。结合所学并从对外关系的角度阐述明清统治者海洋贸易政策的出发点,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指出“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名称,并阐述该平台的现实意义。
2023-09-2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崇化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贸易自由主义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其进程中,也会时常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从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始,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1757年起(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美国取得独立,资本主义新工业开始发展,但大量英国产品的输入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1789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8.5%,此后到1808年,关税税率不断提高。1861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年的18.8%提高到1862年的36.2%.1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率提高到1865年的47.6%和1866年的48.3%,期间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1876年,美国结束了长期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89010月,美国通过《麦金莱关税法》,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达到平均49%的创纪录水平,而且个别项目的税率比此平均数还要高得多,美国的贸易保护达到了建国后的顶峰。

——摘编自彭红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演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和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022-09-08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文理分科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3年,清政府以统一台湾为由,对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首先,1684年,临近海洋的各个省份纷纷打开海禁,设立了四处海关部门。康熙曾多次颁发圣旨,下令各个关口减少免除外国商船的部分关税,统一各个关口的关税税率和计算税收的规则,外国船只只需要在任意一个关口交税即可,以此刺激外国商品进入我国。

康熙曾多次颁发圣旨,减免外国商船的关税。比如:在1684年就规定,收取关税三成;1685年,在原来三成的基础上再减了二分。除此之外,康熙在船钞(海关税的一种,又称“吨税”)上也给了外国商人非常大的优待,征收外国商人的船钞标准,比本国商人的标准低得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30年。

——摘编自《清史编年·康熙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83—1685年康熙帝外贸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1683—1685年颁布外贸政策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禁海令”。……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津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私自前往以“通倭”罪处。隆庆开关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贺易进入新时期。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明朝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欢迎,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闭关锁国》

材料二18541856年,英国(指英国本土)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英国的贸易伙伴,除了欧洲国家外,主要是美洲国家及其殖民地。英国的出口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至于进口商品,由于英国商业信息灵通且足够了解、把握和垄断世界市场,它往往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购买到“美洲和东欧的小麦和玉米、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肉类、丹麦的乳制品、帝国领地和中美洲的热带物产、马来西亚的锡、南美洲的铁、斯堪的纳维亚的木材等”。由此可见,海外市场的征服和开拓对英国工业是何等重要。英国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隆庆元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的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英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022-03-05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六校联合体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中国商品价廉物美,具有强大竞争力,是以沿海居民造作皆洋船行销,岁收银钱百十万。康熙七年(1668年),郑氏退守台湾,广东松弛海禁。康熙八年(1669年),沿海居民复界。三藩之乱平定之际,福建、广东督抚上疏,废除海禁、准民出海。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台湾平定,沿海居民复归故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正式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总领本省海关口 岸。自开禁后,每年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禁止南洋贸易,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

——摘编自《康熙海禁》

材料二   邓小平认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利用外资是发展社会生产 力的有力手段,我国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吸收包括由资本主义创造的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指导下,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国际化进程。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深度推进。1978—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0.78%提升到6.7% ;吸收外资连续1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对外开放优化了世界经济格局,拓宽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最终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受益。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朝对“海禁”的态度。简析康熙朝“开禁”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原因。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武走私、抢掠骚扰。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罢“太仓黄渡市船司”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禁海令”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放开朝贡贺易仍不准民间出海。而后随倭患海禁愈加严格。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津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私自前往以通倭”罪处。隆庆开关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贺易进入新时期。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明朝产品请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欢迎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闭关锁国》

材料二斯密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发要求废除一切特权和限制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应听任个人自由发展追求自己的利益同他人自由竞争。这种政策下政府的职能或君主的义务只有三项第一保护本国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也就是建立国防。第二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保护社会中任何人不受其他人的悔或压迫保证人民私有对产的安全。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由大社会而不是少数人经营的公共事业及公共设范服务的对象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是为了便于实施前两种职能同时为社会商业发展提供便利、为青少年提供基本教育。总体来说斯密主张的政府职能是让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保证社会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对于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本身政府没必要也不应加以干涉应任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自由竞争。

——摘编自《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忠想的道德哲学基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概括明朝“隆庆元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现的背景?简评斯密主张的政府角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样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