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
2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A.严格限制民间贸易往来B.具有官方垄断性质
C.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D.肯定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3 . 1684年,清廷设粤海关(广州)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江海关(松江),监管货物进出口和收取关税。还允许欧洲各国在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清廷
A.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有条件地开放对外贸易
C.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系D.国库收入依赖外贸税收
4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发展B.保护农耕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2021-05-24更新 | 1151次组卷 | 60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1-01-23更新 | 330次组卷 | 7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患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破坏了沿海地区经济秩序B.禁绝了民间对外贸易
C.海禁政策是维护稳定的需要D.战争是解决倭患的根本手段
7 . 乾隆年间进出广州港口的商船,经商做买卖都婴通过广州十三行,比如外国的商船带来的西洋货物,并不能直接上岸买卖,而是要通过广州十三行,中国商人的茶叶.丝绸等想要出口,也同样需要通过广州十三行。可见,广州十三行
A.加快了中西交流B.顺应了世界潮流
C.维护了国家主权D.垄断了中外贸易
8 .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A.广州B.泉州C.南京D.上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B.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C.完全没有积极作用D.使中国赶上世界发展潮流
10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发展国内商品经济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2020-09-02更新 | 154次组卷 | 61卷引用: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