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清朝后期“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
2 . 顺治十三年,清政府正式颁布“禁海令”,“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A.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调整B.海禁政策不利于沿海发展与百姓生计
C.有识之士主张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与西方的联系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遭遇挑战
2021-05-30更新 | 42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重视华工的利益B.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中国逐渐接轨近代世界
4 .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初,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2020-11-03更新 | 481次组卷 | 31卷引用: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B.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C.完全没有积极作用D.使中国赶上世界发展潮流
7 . 清政府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受到严格约束。这表明清政府实行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海禁D.闭关自守
8 . 法国历史学家布岁代尔评价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时说:“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他的理由可能是
A.迁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B.迁都不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C.迁都不利于中国参与海洋开发D.迁都后明朝长期处于北方边患威胁下
9 . 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州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A.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B.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C.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D.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10 . 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C.隆庆开关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