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5 道试题
1 . 元朝时,福建泉州港的航海贸易空前发达,不仅超过广州,而且居全国之首,在世界上号称“东方第一大港”。到明朝,泉州港走向没落。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制约
B.国家政策的限制
C.西方列强的侵扰
D.君主专制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2019-06-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凉山州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楼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楼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5 . 下表反映了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据此推断,这一时期清政府
年份对外贸易政策
乾隆二十二年(1757)撤销与欧美各国(特别是英国和荷兰等国)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的贸易,“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
乾隆二十三年(1758)南洋地区的欧洲殖民地国家仍许到闽、浙、江海关贸易;“厦门向有吕宋番船收泊,应遵旨照例准其贸易”。
乾隆二十九年(1764)准“浙、闽各商携带上丝及二蚕湖丝往柔佛诸国贸易”。

A.严格推行海禁政策
B.实行有限制的对外贸易
C.对外允许自由通商
D.鼓励民间对外贸易发展
2019-05-13更新 | 22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明中后期,因外国贡使日益增多,朝廷恢复了洪武年间一度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广东广州设立的三个市舶司作为安顿之处,泉州名“来远”,宁波名“安远”广州名“怀远”。郑和下西洋时流落在外的中国流入,或受感召,或被强行遣回。明廷的这些措施
A.有利于中国商民在海外发展
B.政府的海洋意识在逐渐加强
C.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开始
D.导致民间海外贸易削弱萧条
7 .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A.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B.延缓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过程
C.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19-05-09更新 | 63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3-2014年四川雅安中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该材料反映
A.作者主张实现严格的海禁政策
B.作者认为海禁政策是错误,但清政府是无辜的。
C.清朝初年实现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D.作者认为海禁的目的是为了驱赶像鳄鱼一样伤害中国人民的西方侵略者。
2019-05-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反对实行海禁
B.主张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以来的早期中国城市,或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政治首脑居住在市中心附近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不同职业者安排在不同的城市区位中。雅典的外城比雷艾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材料三   孟子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强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四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材料五   十三行是1685年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外贸商行,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海外贸易。1757年,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1842年,十三行贸易特权被取消,1856年,十三行毁于大火。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材料六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贸易垄断权被逐渐取消,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从政府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包括舰队),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至于贩卖奴隶、毒品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城市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共同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五、六,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的相同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设立对该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