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发展B.保护农耕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2021-05-24更新 | 1161次组卷 | 60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十三行商人与两淮盐商、山西商人一同,被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十三行商人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     
A.杭州B.广州C.苏州D.北京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第一次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理由

材料二   (1792年)马戛尔尼希望与帝国政府就通商贸易的若干问题达成协议。协议事项包括:开放新的贸易港口,取消广州通商的种种限制,向北京派驻外交使节,……帝国政府一口回绝了英国使节的全部要求,……

——《1750—1950年的中国》


(2)指出材料二中马戛尔尼的要求所反映的当时世界和英国的经济特征。试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清王朝拒绝英国通商要求的原因。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于1972年驱逐了蒋介石的代表,正式邀请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有关部门决定暂不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后视情况发展再定。……今天,我们却发现,中国是如何突然和固执地从本国迈进世界的门槛的。经过了长达15年的谈判,在2001年11月10日,中国真正意义上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入世”十周年》


(3)依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中国对世界市场的态度有何变化?试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就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20-09-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宝坻一中、静海一中、杨村一中、芦台一中、蓟县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B.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C.完全没有积极作用D.使中国赶上世界发展潮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1)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l8世纪中期英国能“控制世界”的标志及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   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刀”;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材料三   “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整理水师(海军)”的具体做法;指出其未达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目的的根源。
19-20高三上·天津南开·期末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一二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不同。结合所学,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中说:“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乾隆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当是清政府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政策?
(3)结合材料三分析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及目的。
2020-02-2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08-20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对广州十三行的正确评述有
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       ②清朝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设立的机构
③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③④
9 .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10 . 15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材料二   1851年马克思在一篇《国际述评》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状况,并从英国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梁启超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3)中国为融入世界市场,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①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②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③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
2020-02-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塘沽一中、汉沽一中、大港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