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种对外政策,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英国德国法国
年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
191396910944100283024031005299517100
1914105207580108.51669694558.9495147193.4
19175198918553.6230916043.6
19184989029351.51568853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四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
2021-01-1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统一台湾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澳门、漳门、宁波、云台山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榷关,而以粤海关为对外贸易主要港口。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下令封锁其他海港,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上述变化表明
A.清廷始终实行“海禁”政策
B.乾隆年间始行“海禁”政策
C.清朝闭关锁国趋势日益明显
D.广州一口通商助推中外贸易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列举三个帝国时期分别采取的加强皇权主要措施,并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022-01-03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乾隆目的没有达到
A.说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
B.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反映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
D.是因为中国专制制度已达到顶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粵(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粵海关一口。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材料一的图中的方框表示哪个中原政权?指出这个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及该发展趋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6 .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柴出海行为从未间断。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债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诸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   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世祖实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精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趋势。
2020-11-10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人教版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重点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明初对外政策有“两大支柱”。其一,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又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式二十三年再次诏户部“中严交通外番之禁”。其二,统治者需要“万邦耒庭”,便遣使四出,“广加招徕”,让周边各国“称藩纳贡”“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其耒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这“两大支柱”导致明朝的对外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据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等

材料二:15世纪末的世界变化促使英国开始积极拓展海外贸易。1588年,英国建立非洲公司开展与非洲的贸易,1618年,詹姆斯一世又特许建立了西非股份公司。1585年在美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后,大批英国人来到北美。1718世纪,英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角逐中逐渐占据上风,建立起了非洲、东方土耳其——波斯——印度、北美等贸易网络。1621年,英国的进口商品中不足10%来自美洲和印度,到172﹣~173年,北美和西印度占英国出口的38%,进口的3%.英国与美洲和印度等地的贸易,在17世纪中期后的一个世纪里增长了5倍。

——据孙燕《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兴起》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简表(部分)

20世纪80年代1980年,确立了“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等互利”的方针。1986年出口额是1978年的6.4倍,纺织品和服装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上升至63.6%.80年代末,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等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75%左右的份额。
199021世纪初外贸总额从1991年的1357.01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21765.72亿美元。1995年,机电产品超过纺织品和服装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2003年,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产品出口比例首次超过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指导下,20022006年,中非贸易额年均增长45%,超过同期中国外贸总额增幅;2007年,中国成为拉美第三大贸易伙伴。

——据孙玉琴、曲韵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大支柱”分别是指明初对外采取的什么措施,并分别指出实行这两大措施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2022-02-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清朝康熙时期允许四口通商,到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A.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C.提高了官营手工业地位D.改变了“朝贡贸易”体制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现代著名学者在他的一部论著中从六个方面论证了晚明(15731644)出现的大变局。该论著的目录大致如下,事实上晚明时期国家的许多方面的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录
第一章“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
第二章卷入全球化的贸易浪潮
第三章江南市场: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
第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五章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第六章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晚明大变局”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求标题具体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0 . 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晩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4)据材料四,试从经济政策的视角说明当时“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2021-07-27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