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A.《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备史料价值
D.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夏尔尼离开北京前起草了一份信件,将英国政府及东印度公司委托他向中国政府提出的要求转达给乾隆皇帝。要求(摘录)如下:请…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请…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歇,存放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此外,还提出允许英国在华自由传教的要求。

——马戛尔尼著《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二   乾隆皇帝收到马戛尔尼的信件后,随即颁发敕谕,答复(摘录)如下: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京城为万方拱寂之区,体制森严,法令整肃,从无外藩人等在京城开设洋行之事,是尔国欲在京城立行之事,必不可行。天朝尺土皆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至于夷商等出入往来…若竟毫无限制,恐内地民人与尔国夷人间有争论……核之事理,自应仍照定例。夷商贸易往来纳税,皆有定则。西洋各国均属相同…惟应照例公平抽收,与别国体办理。天朝自开辟以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华夷之辨甚严,今尔国使臣之意欲任听夷人传教,尤属不可若尔国王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属遵功令…定当立即驱逐出洋。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江编(军机处)上谕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戛尔尼提出的要求”和“乾隆皇帝的敕谕答复”分别作出合理解释。
3 .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积极地开拓世界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终止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 . 明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有史料记载:禁令之下,“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
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
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
6 .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仍楚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二十三年,因两广、浙江、福建军民“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又诏令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楚,二十七年“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命礼部严禁绝之”,三十年“申梦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永乐元年(1403年)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摘编自《明实录》

材料二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也。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三 (云南思茅)洋纱一项,进口全无。访闻商人,恐洋纱通行,至碍棉花生理。本地土民多以纺织为事,借养家人。

——《一八九九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


(1)写出人民版必修二教科书对“海禁”政策的定义。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定义的一处可商榷处,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二、三作为史料的局限性。
7 .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更能反映出
A.中国商品具有贸易优势B.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市场的中心
C.闭关锁国政策不具有绝对性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8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019-01-30更新 | 1883次组卷 | 56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