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金世宗即位后针对汉族人民的反抗,颁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朝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上述现象说明(     
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B.国家治理应因地制宜
C.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D.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
2 . 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 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海禁” 等措施,企图依靠远离海洋、抑制民间海上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A.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抵抗劲敌B.明清的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明清的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强行轰开大门。

材料二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海洋经略主要体现在有限的海洋防卫力量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在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科技等广泛的范围内较为全面的经略海洋,先后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了一系列海洋立法,发布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政府性文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解决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思想,使我国海洋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仍然与海洋强国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摘编自刘中民《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背景。
(3)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中国现代海权思想。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进入明朝开始中国的海洋防务就开始停滞不前,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清朝历代君主与明中叶以后的历代统治者一样,都没有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他们在继承传统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同时,依然用传统的治边思想和治边政策去对付从海上来的西方殖民主义者。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叶赫那拉·煜麟《清朝的海防思想》

材料二   日本侵台的直接结果,就是引发清廷内部的海塞防大讨论。李鸿章在这场国防战略的大讨论中,尖锐地指出:形势巨变,古今不同,“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衅,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故他同意加强海防,设立北、东、南三洋海军。这种把边防的重点从西北内陆边疆转移到东南海疆的举措,是封建国防观念向近代国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而海防与塞防之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转变的开端。

——摘编自孙占元《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三   台湾首抚刘铭传在保卫和开发台湾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海防和海洋军事建设,先后兴办台湾军器局、军械所、火药局、水雷局等,以解决台地兵器修理和制造的难题,并于台、澎海口要隘之处修筑近代化炮台,配备新式的阿马士敦后膛炮及各种水雷;另一方面则“与敌争利”,从海洋经济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台湾岛。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在新加坡设立招商局的同时,先后定购和集资购买了8艘轮船,开办轮船公司,航行于台湾、澎湖、上海、香港之间,有时亦航往吕宋、西贡、新加坡等地。为与列强争夺海洋利权,刘铭传不仅苦心经营台湾航运,而且积极建造台湾铁路,创设台湾邮政局,架设台湾南北陆路电线,敷设从台湾至大陆的海底电缆。从开辟海上运输、海上邮政,到建设台湾铁路、铺设海底电缆。

——何瑜《从台湾问题看清代海权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分析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李鸿章所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讨论的背景和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清朝的海权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01-09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宋代的重要通商口岸有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温州等处。元代的重要通商口岸又增加了上海、澉浦(今浙江省海盐县)、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等几处。市舶的税收,在宋元两代是一笔重要的财政收入。当时的中国海舶,从设备、运载量到航行技术,都是世界最先进的。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缅甸、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诸岛、菲律宾群岛、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埃及以及非洲东部和地中海沿岸各地,当时都跟中国有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丝绸、瓷器、漆器、金、银、铅、锡等是中国外销商品的大宗,珍珠、玳瑁、犀角、象牙、珊瑚、玛瑙、乳香、胡椒、药材等则是从国外输入的主要商品。宋元朝廷都比较重视贸易,对海外来的商人和使节,给以款待,有时还赐予官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海禁政策成为明朝一代禁止私人海外贸易的皇明祖训。清初畏惧海上抗清势力,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康熙五十六年禁海令规定:不准大陆商船出海前往南洋等地进行贸易;对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令地方文武官员严加防范”。还关闭和收缩对外贸易港口明朝政府用牙行制度控制对外贸易。每当外国贡舶到达港口时,牙行便前往看货,并将货物报官,待派官抽分以后,才由牙行带领内商前来贸易明朝将丝绸、铜钱、铁器、硝石、硫磺等列入禁品。《万历会典》规定:“凡将缎匹、绸、丝、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只并入官。”清朝对出口货物的限制更严,粮食、铜铁、硫磺、硝石、书籍等物严禁出口,丝织品、茶叶、大黄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外国使者和外商,明清两朝防备极严。明朝禁止中国官员、百姓和“夷人接触”。清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先后四次颁发《防范章程》,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徐明德《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比之宋元时期发生了什么改变?并概括其表现。结合所学,简析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6 . 学者晁中辰的著作《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中有如下章节:
第四章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与郑和下西洋
第六章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与正德年间海禁的废弛
第七章嘉靖年间的严禁和海商集团的反海禁斗争
第八章隆庆开放与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第九章明末海禁的废弛和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兴起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明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
B.海禁的废弛打破了传统的天朝心态和华夷观念
C.明朝统治者借海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D.明朝实行海禁与维护其宗藩朝贡体制有关
7 . 明初统治者致力于在东西洋和西域全方位外交,采取了“守备为上、不征诸夷国”的外交政策。除永乐年间偶然的主动出击外,明代大部分时间都采用了强调夷夏之分的保守政策。这说明,明代外交(     
A.避免了外来势力进犯B.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
C.隔绝了与世界的交往D.使海上贸易走向繁盛
8 . 明太祖为防止内地海商勾结倭寇为患,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成祖为“昭示恩威,扩往圣之弘规,著当代之盛典”,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明正统(1436—1449)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倭寇卷土重来,欧洲殖民者也纷至沓来,海禁政策开始日趋严密。明朝的海洋政策取决于(     
A.倭寇对沿海的骚扰B.抑商政策不断调整
C.东西方地位的变化D.国力的兴盛与衰落
9 .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清政府先后颁发《防范夷商规条》《民夷交易章程》等,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以及蚕丝也不准出口。这些规定(   
A.绝对禁止了中外贸易往来B.根本上消除海上走私及海盗行为
C.保护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隆庆三年的改革,涉及贡期、赏额、贡额,以及对冒名进贡者的惩处等方面,在将西番朝贡遣使的人员限额提高约十倍甚至百倍的同时,着重大幅减少进京贡使数量和限制近边番僧的朝贡规模。此措施(     
A.表明朝贡贸易面临崩溃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C.进一步落实“海禁”政策D.体现了一定的经济理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