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战役大败后,哲学家费希特在《告德意志民族书》中提出教育领先理念,主张通过教育革新来复兴德意志民族,恢复民族的创造精神。

1808年,洪堡德被任命为国民教育署长,在短短18个月内,他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改革。在初等教育方面,减少宗教神学课,增加实用学科,实行直观教学,改进师范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严格挑选教师,削减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把着眼点放在高深的专门知识的研讨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上,使德国的大学成为哲学、科学和学术的中心。在他任期间确定的教育发展方向,历经1世纪之久,除去极少量的修改之外,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对欧美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德国不仅激发了新一代的爱国精神和进取精神,而且也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中受惠。1870年,德国由谷物输出国一跃成为机械输出国,获得了“机械之国”的称号。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强国。

-摘编自任钟印、周采《论教育在近代各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发展的原因。
2023-07-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重点考察的“世界市场”是指“资本”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不断扩张的产物,资本的不断扩张在一开始就与殖民地的开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把这种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后,世界市场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阶段,这时的世界市场与前一阶段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显著的跃进。

摘编自朱丽君、阎孟伟《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依据上述材料观点,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清晰。)
2023-07-08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族职业中专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发展教育。西周时期就有“学在官府”之说,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垫、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款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美国大力支持私立学校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公办教育。1852年,美国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南北战争前,27个州中已有25个州设立了州立大学。南北战争后,各州普遍开办了公立中学。中高等教育中普遍去掉了神学内容,而增设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科目。从1870年至1890年美国普及教育经费增加了120%以上。1862年,奕䜣持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还创办了天津电报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与此同时,中国留学教育也得到发展。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教会学校、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0世纪50年代,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摘编自王绘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中美教育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政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1886年德国人奥托研制成功内燃机,1886年本茨发明了第一台汽车。1900至1929年美国汽车的等级总数由8000辆猛增到2675万辆,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辆汽车,美国已成为“汽车王国”。内燃机的发明也为人们翱翔天空提供了理想的能源。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有24家飞机制造厂,年生产飞机 21000架。汽车和航空工业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它推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徐玮《世界历史》1989第6期


请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历史知识加以论述。
2022-02-2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第四中学分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国统一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处于夹缝中的德国,采取了廉价策略,通过对其他国家设计及产品的仿照甚至剽窃,试图分得一杯羹。1873年,一位德国设计师写信痛陈德国产品弊端,引起强烈反响。1887年,英国议会修改《商标法》,严格规定德国产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以将德国劣质产品与英国的优质产品区分开来。但德国商人不乏对策,当时有人发现,一批远销他国的.德国缝纫机以次充好,直到消费者买回家后,才在缝纫机踏板的底部发现“德国制造”的标签。

——摘编自焦晶、孙春艳、董金鹏<德国制造从差评走向卓越》等

材料二   1887年以来,受到外来歧视性条款的刺激,大多数德国企业家充分意识到质量对于产品的重要性与生命力。多数企业都将“用质量竞争”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提出了“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质量而不是廉价”的口号,同时加大创新力度,严把产品的质量关。德国人还积极制定行业标准,不断摸索技术创新。不到10年时间,“德国制造”已超越“英国制造”的产品竞争力。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与基本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制造”遭差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德国制造"内涵的变化及其体现的“工匠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