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848年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一些中产阶级妇女受过教育,有了文化,能接受先进思想,她们最先意识到摆脱这种状态,改变这种地位,当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产阶级妇女走出家庭是很难的,她们需要极大的勇气,有时还要作出牺牲,譬如常常会因此而找不到丈夫,因为传统的中上层人士都不愿妻子外出工作黄1851年,英国大约有7万妇女从事教师工作,1854年佛洛伦斯南丁格尔小姐带了38名英国第一批护士奔赴克里来亚战地,到1901年,英国的女教师达172000人,女护士到1891年已有53000多名。

——摘编自唐宏刚《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状况及其影响探析》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后,妇女争取平等的斗争变得更有自觉性和组织性,19世纪妇女教育的发展不但提高了英国妇女要求平等权益的意识,而且也为20世纪以争取政治平等为目标的妇女团体的产生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1918年英国颁布了《改革法案》,明确赋予妇女的选举权,尽管此法典对妇女选举权仍不尽如人意,但它标志着英国妇女权力与地位从此有了法律保障,英国妇女文化水平快速的提高,得益于英国妇女教育组织所举办的妇女成人教育机构。

——摘编自韦鹬李宜芯《20世纪上半叶英国妇女成人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妇女的受教育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对社会发展和自身解放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材料,评述20世纪英国妇女教育的发展。
2023-10-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泰雅实验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重点考察的“世界市场”是指“资本”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不断扩张的产物,资本的不断扩张在一开始就与殖民地的开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把这种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后,世界市场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阶段,这时的世界市场与前一阶段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显著的跃进。

摘编自朱丽君、阎孟伟《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依据上述材料观点,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清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由工业化推动而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经济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很快战胜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到了19世纪5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被誉为“世界工厂”。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城市人口占52%,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人。

——摘编自王同彤《工业革命对英国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它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科学,它关心的主要不是增加和改进现有产品,而是推出新产品。它的效果更为迅速、成果更为巨大,因而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也更具革命性。煤和铁的时代已经被铜和电、石油和化学的时代所取代。而大量的人口都被城市所吸收,大都市大量出现,而且是全球性的。由此开始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尹海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社会的基本轮廓刚刚从西欧的地平线上升起,关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可能带来的前景就引起了各式各样的评论。新兴工业主义带来的机械化、都市化、物质追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剧变,激起了社会改革的理论家们的激烈谴责。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大致可分两大流派:自由资产阶级改革派中的人文主义批判思潮与新兴工人运动派别中的社会主义批判思潮。社会学家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前景,众说纷纭,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悲观的论调;另一种是乐观的论调。依据后一种观点看来,人类的社会发展被划分为“文明”与“野蛮”两大阶段,“西方文明”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自从阿诺德·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以来,历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英国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各派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解释。表3为某些学者从消费角度理解的工业革命。   

序号观点
转折点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实和潜在需求不断增加对工业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的压力。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降低了工业品的价格,大大增加了国内需求,甚至克服关税和交通障碍去占领欧洲的广大市场
工业的发展具有许多既影响供给又影响需求的后果,它增加了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有利于增加按人口平均的收入,从而使更多的人要求得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在新兴工业部门就业的妇女儿童收入的增加既增加了家庭收入,提供了超出生活必须的剩余,藉此购买制造品,又使妇女控制了相当一部分家庭财源,使得妇女能够购买服装、装饰品和瓷器之类的消费品
英国商品需求的增长来自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两者相互补充,其中更重要的还是国内市场,它规模远远大于海外市场

——摘编自舒小昀《从消费角度看英国工业革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科学中心国家转移成就
第一个意大利
15041610年)
\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奠定(地面)近代力学的基础
第二个英国
16601750年)
第一次转移实现了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发生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三个法国
17601840年)
第二次转移创办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改造巴黎科学院,使院士们成了真正的职业科学家。此外,还形成了集中型科学组织
第四个德国
18751920年)
第三次转移实现了第二次科学理论的大综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特性开始显现,科技、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互动更加明显
第五个美国
1920年至今)
第四次转移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以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

——摘编自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世界第二个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科学中心第三次转移的特点与影响。
2023-02-12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特哈默基于对世界历史趋势和特点的理解,认为19世纪的世界出现了五大特点:它是一个生产效率不均衡提升的时代,一个流动性增大的时代,一个不平衡的相互关系加强的时代,一个平等和等级制度对立的时代,一个解放的世纪。这五大特点的提取,上与18世纪相比较,下与20世纪相衍接,无疑是从21世纪的视角观察19世纪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全球史写作中的时空结构》


请从19世纪世界五大特点中任选一个,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3-02-04更新 | 29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消费习惯与文明进步】

材料   15-18世纪,曾被烙上“野蛮印第安人作物”的烟草,率先成为一条经济纽带,将世界各地的市场联结在一起。以烟草为代表的北关殖民地种植业迅速扩张,催生了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烟草在这一时期被称作“邪恶的植物”。

19世纪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烟草在机械化生产的改造下,重塑为代表西方世界的优雅礼仪、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以及工业文明的标准化全球商品,再一次席卷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前叶,在帝国主义建构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卷烟在遭受侵略、命运多舛的地区,成为代表西方文明的大众消费品。在中国,以卷烟为代表的“洋货”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吸食“洋烟”成为一种“文明”的新实践。然而,伴随现代科学研究对吸烟危害性的发现与证实,吸烟从文明之巅,跌落到野蛮之谷,又沦为不文明的行为,吸烟与控烟的较量持续至今。

——摘编自陈雪《野蛮与文明:烟草及其所经历的全球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围绕“烟草”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秘鲁海岸和东非独立发展为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史称“棉花部落”。棉花种植与加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15世纪末新航线开辟以来,精美的印度棉布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并用以交换非洲劳动力以供应美洲种植园的需要。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技术革新使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为解决原棉的供应问题,在印度、非洲等传统供应地的基础上,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棉花种植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更多的非洲人被戴上镣铐、装进船舱,在逼迫下清理土地、播种和收获“白色黄金”。与此同时,在世界市场上,英国棉纺织品迅速取代印度棉纺织品,印度大量传统织工破产并被迫另谋生计。

材料二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20世纪中叶,第三个“棉花帝国”应运而生。在新一轮的“多元统合”中,棉花帝国将空间范围延伸到印度、埃及、巴西等全球南方的乡村地带,那里的乡村人口变成了种棉人口。新棉花帝国不再像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那样只有一个中心,而是一个多国竞争的松散体系。殖民地棉花象征着强大的民族国家与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共生。这一观念也为后“崛起”的国家所接受。俄国和日本在加入帝国主义的行列之后,也力图摆脱“对原材料的依赖”的困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三个“棉花帝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大国崛起的原因,史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兴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要崛起为大国并持久保持大国地位,只能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观点二杰出领袖不仅在崛起之初对推进社会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崛起过程中对于扫除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在确保持久繁荣稳定的制度建设上,领袖的率先垂范也是非常重要的
观点三经济增长,确切地说是一个国家社会内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该国的制度建设

——摘编自阮建平《大国强盛与领袖意志——大国崛起领袖因素透析》等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2-0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