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0 道试题
1 . 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   “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 焦及眉毛,俄国之僭 伊犁, 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 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 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   “忽然醒悟”所推动的 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起义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D.辛亥革命
2 . 1861年初,恭亲王奕上奏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他的这一认识,直接推动清政府
A.向美国派遣留学生B.设立京师同文馆
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D.大量翻印《海国图志》
3 . 下图为清末洋务派兴办的福州船政局的组织结构图。下列关于福州船政局说法正确的有(       

①以自强为创办目标       ②突破了对西方器物层次的学习
③属于官办军事工业       ④未能达成抵抗外来侵略的目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 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下列有关上海的历史叙述,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
②开始出现租界,“华洋杂居”
③建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④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③②④
5 . 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不得随意去留”;福州船政局也设有“健丁营”,对工人进行军事化管理。这反映了洋务企业的管理制度
A.符合战时集中管理的需要B.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
C.是一种严重落后的管理制度D.封建性特征较为浓厚
2022-06-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主要有
①英国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   ②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
③在广州成立“十三行”             ④香港出现先施百货公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 如图为清末洋务派兴办的福州船政局的组织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创办
②是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③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并引进外国技术人员
④管理制度落后阻碍企业发展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022-05-28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三5月第三次选考科目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不同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以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3)材料三反映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成效。
9 . 近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主要表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农村经济是传统农业方式的延续,但无论是在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力还是农村经济结构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成因主要是由于近代时期被迫的对外开放,导致的城市化与国际化,迫使农村经济结构适应整个社会环境作出改变。……从近代这一时期来看,整体上土地权分配表现为集中一分散一再集中一再分散几个阶段……在抗战开始到解放前,一直保持着地权分散化的趋势,以东部某地为例,19291933年间,地主、富农古有土地达67.33,中农、贫农及其它劳动人民占有土地32.67,到全国解放前夕,地主、富农占有土地已下降到28.85,中农、贫农和其它劳动人民的土地上升到71.15

——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材料二   第一,必须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使这部分经济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第二,对于占现代工业经济第二位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必须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第三,对于占国民经济90左右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必须谨慎地而又积极地引导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向着集体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19804月至5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于为什么在“市场经济”前面加“社会主义”四个字,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这就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与国情相结合,不可能与西方国家的完全一样。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节选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及其对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的积极影响,分析抗战开始到解放前农村土地所有权出现分散化趋势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是如何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的?指出这一变革的历史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回答:①概述20世纪80一90年代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历程。②指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简述中共十五大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
2022-05-2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下列属于“世俗理性最初觉醒”的思想是
A.“工商皆本”B.“师夷长技”C.“创立民国”D.“民主科学”
2022-05-1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