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0 道试题
1 . 以下是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历程。据此可知,该厂
1872年陈启源回国,在曾留学美国后在清廷任职的容闳帮助下,从美国进口当时较先进的蒸汽缫丝设备
1873年继昌隆缫丝厂在广东南海县兴办投产,第一年利润率即超过三分之一
1881 年南海县蚕茧歉收,手工缫丝者聚众闹事。地方官扣上“有伤风化”“易致失业”等罪名,勒令关闭。陈启源将厂迁址澳门,改名“复和隆”,继续营业
1883年陈启源父子发明一种既可足踏又可机动的小型缫丝机,解决手工缫丝者生计
1887年清廷承认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仍准照旧开设”

A.属于官僚资本性质B.属于官商合办性质
C.受制于时代环境D.开启中国近代化
2 .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近代企业与该思想主旨无关的是
①江南制造总局   ②汉阳铁厂   ③天津永利碱厂   ④福州船政局
A.①③B.②③④C.①④D.③
2022-04-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玉环市玉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独立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直到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

——摘编自童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并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1897年,盛宣怀奉旨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先后在北京、天津、重庆等地设立分行。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演变,并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机构的具体名称,并对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
2022-04-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玉环市玉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882年,李鸿章上疏朝廷说:“臣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这表明李鸿章(       
A.鼓励发展资本主义B.率先学习西方科技
C.主张发展民用企业D.宣扬中体西用思想
2022-04-06更新 | 496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课时练习
5 . 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2022-03-29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5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曲折发展-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浙江专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制度。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注籍匠户后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由于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内部技术分工十分细密。有学者认为,“各种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虽然都是政府的官设机构,但却都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并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性能”。论者还指出,官营手工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中“指挥工作”的“是由政府派遣的官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近代大工业机器是一成龙配套的体系,军用工业不可能长久地孤立发展,势必会带动其他的相关产业。制造舰船枪炮需要机器,制造机器需要钢铁,冶炼钢铁需要煤铁矿,煤铁矿并采后需要运输。制造业、钢铁业、采矿业、运输业、动力业互成流程,诸环节缺一不可。李鸿章等便发现:“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于是,除军用工业外,民用工业的兴办提上日程,民间也开始涉足机器工业。这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由此发生。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写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此类“民用工业”企业的主要创办形式,并从经济的角度,简析近代“民用工业的兴办”所起的作用。
7 . 电报事业的发展是认识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西人在华架建电报的较量

一、“持议甚坚”:西人的请设列强软硬兼施请设电报
二、“力为设法阻止”:清政府的因应“恐有洋人私设铜线等事,谨遵照条约所属(嘱),随时查阻”;“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若至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
三、“界限分明”:中西较量的结果经过严重对峙,双方皆让步,形成西人可在中国领海敷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的格局。
四、余论:历史的另面与对待列强向一些领域扩张的态度大异其趣,面对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之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长期担任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称:“说者谓通商以来,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虽存溢美之处,但实属有因。

——据夏维奇《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整理

材料二   对于电报技术引进,洋务派将其融入到原有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这种在对宏观环境变革极小的条件下引进近代科技,并将其融入到传统社会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解决科学化与传统社会的冲突,但并没有顺应科学化的要求,而是顺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

——摘自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国际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

材料三   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中国向何处去?很多读书人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昔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

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事实上,即便是到了民国年间,乡民不知电报为何物者仍是常事。这一切提示出,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必将是一渐进的、缓慢的乃至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摘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列举清政府“力为设法阻止”的多种办法,解释“历史的另面”。
(2)写出洋务派代表人物丁日昌对中国电报事业的贡献。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作答:①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读书人在寻找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②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佐证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
2022-03-26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清同治五年,方举赞创办了一家手工锻铁作坊,该作坊约在同治八年开始用车床生产,转化为近代企业。该企业在光绪二年出售自制的小轮船,在光绪三年仿制车床、气锤等,在光绪二十六年被英商耶松船厂兼并。这家近代企业创办于下图中
A.①B.②C.③D.④
2022-03-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考历史模拟金标卷
9 . 观察如图,这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份票”。对近代中国造成了最直接的影响是
A.中国最早的股票之一,开风气之先
B.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
C.清政府洋务运动已经取得较大成功
D.反映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种表现
10 .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各项中,创办于上海的有
①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
③1876年开平矿务局   ④1900年先施百货公司
A.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④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