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18401919年)研究的开山之作中提出,我国到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能有相当的成绩,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已向近代化走了好几步。蒋廷黻认为洋务运动的成绩在于开启了全盘西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44年,范文澜发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范文澜进一步将洋务派定性为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认为洋务运动的直接后果是加深殖民地化1954年,他在第九版《中国近代史》中再次强调: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为圣人,以此来麻醉青年,欺骗群众……”这些观点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盘否定洋务运动定下基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琼敏《历史解释及对解释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蒋廷黻和范文澜对洋务运动评价的褒贬立场及主要视角。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位学者评价洋务运动的史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两位学者的历史解释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26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城市在18世纪60年代之前就已经遍布英伦各地了,不过按现在的标准,只能称其为“乡镇”。曼彻斯特因其自然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很快发展为初具规模的手工业城镇。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蒸汽动力棉纺厂在曼彻斯特建立,到1821年时已经不少于66家,曼彻斯特随即成为当之无愧的棉纺织业中心,成长为大型工业城市。

——摘编自朱家俊《从曼彻斯特的发展历程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的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曼彻斯特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60年代,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满洲权贵们亲身挨到巨棒,尤其是签订《北京条约》的奕䜣,受到的刺激更大,这促使奕䜣处于领导一项发愤图强运动的地位。奕䜣认为西洋的政治不如中国,唯一比中国高明的,不过“船坚炮利”罢了,中国只要也“船坚炮利”,就可以制服英法诸夷。因此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见表3

年份措施
1860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中央政府自此才有外交机构
1862北京设立同文馆(外国语言学校)
1863制定三角形飞龙戏珠旗为中国国旗(龙蓝色,珠赤色,地黄色。1881年改为长方形)中国自此才有国旗
1864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海军兵工厂),又设译书局中国开始自制现代化的武器
1866福建马尾设海军制造厂造舰是自强运动中心工作之一
1868江南制造局制惠吉舰成,向英国购买的安澜等六舰也驶回国中国开始有现代化海军,舰只不断扩充
1870天津设立机器制造局(兵工厂)
1872选派青少年赴美国留学;设立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建立北洋舰队这时中国海军居世界第七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奕䜣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史稿》称:“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益重。”魏源继承林则徐的海防思想,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倡导下,“师夷长技”说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晚清海防思想得以重兴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1867年丁日昌草拟了《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建议制造轮船30艘,分为北洋、中洋、南洋三路,派提督一员统之。

1874年冬,因日军侵台事件而引发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清政府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并明发上谕:“海防关系紧要,亟宜未雨绸缪,以为自强之计。”

1875年以后,李鸿章开始向外国订造军舰。1879年,奏请将丁汝昌留于北洋海防差遣。不久,又派其督操炮船。

1879年,日本悍然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再次唤起朝野对海防问题的关注。

1879年,李鸿章曾致函驻德公使李凤苞向德国订造了7000吨级的铁甲船两艘。1881年,在英国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快船驶回中国。至此,北洋已拥有13艘舰船。《中法和约》签订后,清廷随即发布上谕:“当此事定之后,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经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终告正式成军。至此,北洋海军已有铁甲船2艘、快船7艘、蚊炮船6艘、鱼雷艇6艘及其它辅助船4艘,共25艘。与西方强国海军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以之防守辽渤,救援他处,庶足以壮声威而资调遣。”

北洋海军成军后,北洋海军再未添置一艘战舰,也再未更新一门火炮。甲午战败后,机遇已经错过,虽筹议重整海军,数年间并无多大成效。

——摘编自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1)为材料一中的4幅地图命名。根据地图指出晚清政府在国家安全防务上的问题。
(2)提取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晚清创建北洋海军的认识。
2021-10-18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教学单元训练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海军建设成为清廷的重要议题。其间清廷有过购船的尝试,但由于不尽如意,于是决定自造轮船,自建海军。从1868年到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相继制造了48艘轮船。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是转折性事件。事件发生后,清廷在朝廷督抚中立即开展了一场海防大讨论,最后决定立即筹办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海防大讨论的决心虽然很大,但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州集团与淮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只初步建成了5支各自为政、残缺不全的舰队,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清朝海军建设的失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伴随西进运动美国完成了在北美的扩张,海军成为限制美国扩张的重大问题。当时美国海军速度很慢、攻击能力极差,甚至没有一艘铁甲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设现代海军,整个80年代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现代海军之父”的马汉。他认为制海权是国家繁荣和富强的首要因素。只有强大海军才能重创敌人,促进美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海军发展。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拨款建设4艘现代铁甲舰。1885年,海军决定举办海战学院。

1890年-1900年,美国共建造了15艘一流战列舰和5艘装甲巡洋舰。美国海军实力从世界第12位迅速提升到第3位。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就靠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海军打败了西班牙。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后期中国海防大讨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19世纪末美国发展海军的优势所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近代中美海军的不同命运对海防建设的启示。
6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 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 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 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 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 1912 年到 1919 年 8 年间,建成厂矿 470 多个, 投资 9500 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 1.3 亿元,8 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 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 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 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 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分析材料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4)观察上图,围绕“开放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7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的实业家宋棐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
8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   “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三   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舰队”建立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甲午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10 . 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入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①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钤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   ②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票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厂织制,织成的布再由染坊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③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以福州和厦门为个案》


(1)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材料二、三;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出新特点的原因。
信息解读
材料一: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①说明销往海外市场。
材料二:农产品加工工厂的出现。②说明原料基地的建立。
材料三: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的成立。③新兴的农家手工业的兴起。
历史结论开埠通商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2019-06-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二高一下册预习卷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