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例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贸易后的几十年里,向中外商人开放的大大小小港口计有一百多处,遍及沿海南北,而以广东最多。清代高船的数量不断增加,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也不断增加。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937年的10年间增至为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航海贸易,中国之所以占绝对优势,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宋代已经达到的高水平上惯性向前发展的结果,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手工业品工艺精湛,中国输出的商品不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物美价廉。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的以禁为主,实际上随着政策的时宽时严,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时还出现了较大发展。郑和的航海活动震动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执圭棒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使中国所特有的朝贡贸易发展到了极点。这在客观上对中国私人海上贸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1871-1936年)占进口总值%

年份鸦片棉布棉纱棉花煤油钢铁机械 工具化学染料 及颜料交通 器材其他
1871-187337.730.22.83.80.90.923.7
1891-189320.520.514.60.93.72.71.80.534.8
191319.312.70.54.56.45.31.45.644.3
192021.810.62.47.15.28.33.26.40.834.2
19317.60.312.64.56.06.23.18.02.649.1
19361.50.23.84.22.213.26.410.82.355.4

——摘编自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36年中国近代对外贸易进口商品的变化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2 . 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平均每年出口茶叶45万担,1868年增至152万担,1888年达到241万担,并逐渐形成了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等大面积的产茶区。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A.茶叶生产的区域性分工开始形成B.晚清中国农业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
C.南方地区超越北方成为经济重心D.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22-09-2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列表格反映了晚清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收入所占比例。通过表格可以看出(       
晚清国民生产总值约33.38亿两白银
其中来自农业生产部门约占75%~80%
其中政府财政收入总额约2.5亿两白银
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约1亿两白银
A.传统经济结构阻碍近代化进程B.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趋于瓦解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步加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2022-04-24更新 | 337次组卷 | 4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晚清)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图》,可知当时中国
A.清政府关税收入不断增长B.通商口岸不断深入到内陆腹地
C.贸易顺差的地位长期保持D.日益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 . 鸦片战争后,闽江流域上游产粮区大量改种茶叶以出口。19世纪80年代后,该地很多茶园因印度茶叶的竞争而改植其它农作物。这反映出
A.印度经济实力强于中国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C.中国不断卷入世界市场D.列强在亚洲侧重于侵略印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2021-06-09更新 | 7105次组卷 | 59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73年,外国向中国运销棉纱为4.1万多公担,1893年为59.9万多公担。列强将中国出口货物中的茶、丝控制起来,19世纪80年代开始又将适应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需要的棉花、大豆和其他原料大量运出。这表明,中国当时
A.自然经济全面解体B.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沦为列强原料产地D.农产品逐渐商品化
9 . 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1894年
数量货值(海关两)数量货值(海关两)
113,441(担)264,5031,185,411(担)2,467,590
33,502(担)582,14697,008(担)2,046,897
火柴79,263(箩)71,3846,615,327(箩)1,638,931
113,430(吨)992,649486,295(吨)3,21,343
186,176(担)754,6091,823,890(担)9,507,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021-06-08更新 | 5960次组卷 | 6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据统计,1845一1846年,上海“熙春”“工夫”“屯溪”“雨前”“小珠”五种茶叶出口的平均价格为每担37两白银,而1850—1851年,平均价格下降到每担22.1两,到1856—1857年更降为每担18.2两。据此可知,近代上海
A.区位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B.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所降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