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2 .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说: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发起了实业救国运动
D.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挤压
3 .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其人数由1854年的50人发展到1900年的20000人左右。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B.两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外经济合作交流的频繁
4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掌握了茶、丝市场的主导权
D.茶、丝出口给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从下表(1876~1911年中外糖料资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年份进口数量(担)进口价值(两)出口数量(担)出口价值(两)
1876~1881(平均)154,148596,5711,007,5722,662,237
1882~1891(平均)155,029748,7121,000,6672,617,646
1892~1901(平均)1,706,9818,312,830722,5662,403,042
1902~1911(平均)4,658,18522,538,554307,2561,200,921

A.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
C.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D.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 .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
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0 . 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理解,不正确的是
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
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的重要原因B.康乾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
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