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

时期收入支出
1750年以前英格兰的教区(较大的农村社会的地方行政机关)以一定的税率征收济贫税。爱尔兰不存在政府的救济系统,而苏格兰的社会救济则主要以私人自愿捐献为基础。
175018301806年所得税以完整的税制出现。工农业部门都采取了一些纳税措施。1795年伯克郡决定,根据家庭的大小和面包的价格对当地的农业工人增加工作补贴。
183019001894年提出了修正遗产税案。关税和货物税占英国政府国家收入的1/32/31834年中央政府开始集中地对救济进行管理;1870年通过教育法建立小学制度,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税收。
190019201907年开始区分劳动所得税和非劳动所得税,1909年开始实行累进所得税制。1908年法律规定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获取年金。1911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把失业保险涵盖在内,由雇员、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出资。

——据韩玲慧《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从1597年至今》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许多预算外支出数额庞大,“量出制入”成为政府的财政原则。除田赋仍是主要来源外,盐课、关税等传统税项的地位逐渐为厘金、海关税等新增税项取代。各种新税(海关除外)的征收和支配权从一开始就掌握在各省手里。晚清国家财政有三个主要支出方向:军费、洋款、皇室消费,用于如实业、行政、司法等建设的财政资源少之又少。1865189430年间,洋务企业支出总额仅占国家财政的2.9%。清政府一味强调“量出制入”,完全忽视财政收入水平和民众承受赋税的能力,结果自掘坟墓,亡于辛亥。

——摘编自邓小章《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为什么不能成功——以晚清财政为分析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财政税收制度的认识。
2022-01-2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实行茶叶专卖制度。种茶的百姓为园户,官府向园户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其性质相当于解放初期实行的统购。政府榷货机构根据收购茶叶的数量向商贾出售茶券(亦称茶引),商贾凭茶券到茶场提货(称为交引)。由于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政府获取了丰厚利润。至嘉佑中,由于主管官吏的官商作风,对园户的茶叶压级压价收购,影响了园户种茶的积极性,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导致产销脱节。加之管理不善,成本上升,使整个官卖制度经济效益下降。为了克服和改变这一状况,遂将全国茶的专卖改行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这样既提高了园户生产积极性,又减少了官府收购及调拨的环节,使茶叶交易趋于优质优价的经济原则,也减少了交易程序。《宋史》记载,行禁椎(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可见改通商法财政收入有了增加。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与古代茶叶对外贸易最大的不同就是丧失了对外贸易主权而陷入极端的被动状态。中国茶农承受的出口税和内地杂税等各种捐税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出口税的负担。出口税最先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有所规定,后在1858年《天津条约》中重新规定按价值5%收取,即每担收税银二两半,后来因为茶叶每担价格从未达到50两,1902年开始减为一两半,至1914年又减至一两(等于七十美分)。由于茶市的持续低迷,茶商要求免税,自19191010日开始两年的免税,但因茶叶贸易情形未见好转,一直到1925年都停止征收茶叶出口税,到1927年永远取消茶叶出口税。随着中国茶叶出口税的取消,带来了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衰退的短暂恢复;另一方面是中国国内各种苛捐杂税的负担,茶叶每发生一次移动都需要纳捐,严重挫伤中国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影响农业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叶销售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茶税征收的特征。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税收制度的认识。
2022-02-15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直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巨变,其实整个中国社会仍然是一潭死水。先知先觉的一些士大夫似乎模潮地感受到了中国的不足,如林则徐、魏源等。清政府也就认为大清帝国只是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而已,仍然可以如从前一般统治下去,继鉄锥系着祖宗基业。此时所有工业资本家都欣喜若狂,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帝国,因为一个人口大国的国门已经开,他们只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工业品,记可以坐等白银入袋。但是令所有英国人失望的是他们价廉物美的工业品在中国基本没有销路,中国农民依旧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

——摘编自管玉春、杨永泉主编《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撼力远超过第一次片战争。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日渐衰落的清王朝,又遭到了英法联军的重击,北京城被英法联军轻易攻陷,惊惧中的咸丰帝病死承德。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整个东部沿海完全向列强开放,内河长江也出现了通商口岸,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逐渐打开一些市场。由此,在中国大地延续两千多年的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模式终于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强力下开始松动,但这从中国沿海生成的冲击波辐射到中国内地已经微乎其微了,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已经动摇了。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经济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经济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变化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千米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千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三 下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2018-06-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华宁二中2018年高一下学期六月份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人口已达5000万一6000万,明末崇祯三年达1. 9亿。农业得到很快发展,红薯、南瓜、玉米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到国内。城市快速发展,南京人口已达一百万以上,中国远详船舶吨位达到18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8%。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休就是中国。
一一摘由自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
材料二 明清的统治者及封建制度却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一系列不符合近代文明进程的政策如朝贡外交都不利于中国的社会、国人的思雄以及科技的发展,进而扼杀了华夏文明的生机,使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没落。下图为英国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花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侍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著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啤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丰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夏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挥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应对西方入侵的史实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