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如表是近代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销量估算表。据表可知,近代中国(     
年份万亩植茶面积产量(万担)内销(万担)外销(万担)
1832—1837(年均)521260.520060.5
1861625312.5202.5110
1871819409.5202.5207
1886934.9567.46205362.46
A.茶叶的产销受世界市场影响B.茶叶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C.垄断了世界茶叶生产和市场D.茶叶出口导致了贸易逆差
2 . 鸦片战争后,闽江流域上游产粮区大量改种茶叶以出口。19世纪80年代后,该地很多茶园因印度茶叶的竞争而改植其它农作物。这反映
A.自然经济迅速解体B.通商口岸带动地区发展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3 . 1873-1890年,中国洋纱进口量增加了21倍,绝大多数农户开始放弃纺纱的传统工序,改用洋纱织布。这说明当时我国
A.自然经济逐渐瓦解B.棉纺技术持续进步
C.外国洋纱侵入内地D.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4 . 《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这说明近代中国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B.手工业完全消失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D.工业化彻底实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020-09-09更新 | 99次组卷 | 60卷引用:贵州省思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 ~ 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
A.马铃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B.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D.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
2020-08-08更新 | 102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7 . 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020-04-20更新 | 110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五校联考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8 .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既廉,民间之买卖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棉土布……不能出口”,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洋布开始畅销中国
B.鸦片战争促使洋布传入中国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逐渐萧条
2019-09-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以前,产自江浙和福建的棉布十分畅销,但自从开埠通商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土产棉布质量的下降
B.洋布洋纱的冲击
C.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D.交通运输的不便
10 . 1837-1886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从521万亩增加到935万亩,产量从260万担,增加到567万担。但从销售情况来看,内销几乎没有增长,外销增长了5倍多。由此可见(  )
A.中国种茶技术有质的飞跃B.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中国垄断世界茶叶市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