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燕、泰、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苧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棉花种植,“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姚邑之北乡濒海……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闵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二   1920年《北四省灾区视察记》道:“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而在购买品中,如山西,“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1933年,湘、鄂、皖、豫、赣五省主席联电国民党中央,称:“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

——摘编自刘彦威《世界市场体系下的近代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乾隆三十一年与光绪二十九年财政收入比较表(单位:万两)

时间(年)

田赋

关税

厘金

盐税及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766

2991

70.3

540

12.7

0

0

723

17.0

4254

100

1903

3546

33.8

3072

28.99

2298

21.9

1606

15.31

10492

100

注:田赋指征收土地税:关税指对进出口商品贸易征税:厘金指1853年始征的商业税。

——摘编自《清代财政收入结构、政策的变动》


(1)依据材料,提取清朝财政收入变化的信息,并根据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
(2)财政收入是一个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晴雨表。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清朝财政收入变化的看法。
2022-04-09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材料一   唐朝时,陆路和海路出口的商品除丝绸外,瓷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等也都成为大宗商品。当时中国商人和手工业工匠前往中亚,西亚及南洋各地定居的有很多,外国商人居住在中国各城市的也不少。据记载,唐甫宗时,政府讨伐扬州叛乱过程中发现在叛乱中被杀死的外国商人就有2000余人。唐政府在长安设有鸿胪馆专事招待外国使节和管理对外贸易工作,置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征收进出口关税,检查船上有无携带违禁品,保管进口货物,收购政府专卖品等。据阿拉伯人苏莱曼游记所说,关税率约为从量的30%。市舶司有海关的性质,为宋、元、明等朝沿用。

——摘编自李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述要》

材料二   近代中外贸易是从鸦片贸易开始的。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主流不是鸦片贸易,尽管鸦片贸易,尽管鸦片贸易曾经占据进口额的首位。从长期趋势来看,正常的商品进出口交易是中外贸易的主流。下面是18711936年我国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表:

近代中国主业出口商品所占比重(18711936年)占出口总值(%)

时间丝及丝织品豆类及豆饼籽仁及油矿砂及金属棉纱、棉制其他
1871-187352.734.50.1---12.7
1891-189336.924.61.2---37.3
19138.435.312.07.83.30.632.6
19201.618.613.09.13.21.453.1
19313.613.421.48.41.64.147.5
19364.37.81.318.77.73.957.2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的认识。
2022-02-2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校联考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恩格斯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予以阐释。(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12-13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锦山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一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经济结构的近代化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观点明确,调理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20-12-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演变,虽然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却占据着支配地位。在朝代接续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根据已有史料,东汉及曹魏时期推行的屯田制,是一种典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在实践中也比较好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北魏和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其实是以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前提条件的,其目的是保障“耕者有其田”。均田制的推行,带来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的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古代的井田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百姓在井田上灌溉耕种,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后来地主以收取地租为条件,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相分离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随之进入了与封建剥削制度相联系的历史时期。

明清时期,随着佃农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不断走向衰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有了新的发展。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方,不仅有实物分成制、实物定额制的存在,还包括货币地租、劳役地租和帮工佃种制等租佃形式;具体在不同的地区,这些租佃形式又与当地不同的经济、政治等因素相结合,表现的不同他处。在河南唐县,地主可以规定佃户种植何种作物,有权禁止佃农外出拉角(即搞运输副业);在河南方城,地主支差,佃户不许推诿。此外,北方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广泛存在着劳役地租的形式。由于租佃这种土地经营方式已无法使农民依靠农业生产安身立命,他们不得不携妻带子远离家乡,出外谋取生路,甚至有不少人落草为寇,成为危害社会的土匪。

——摘编自张永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乡村租佃制度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租佃制度的特点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和近代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对当前中国深化土地改革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伊罗生就美国的中国形象做过较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在他的《美国的中国形象》一书中,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8世纪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尊敬”的,1840-1905年间基本上是“厌恶、轻视”的,1905-1937年间又变得相对比较“善意”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也代表了当时主要的西方国家舆论对中国的看法。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谈谈你的观点,并从中西双方的角度,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8 .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

材料二 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厂借助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资;器、绸If、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奏准《出洋赛会章程》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商部在博览会会场设立事务所,经理华商与会有关事务,向华商提供各种帮助……1910年6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共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等9个展览馆和一个劝工所。另设暨南馆1所,陈列南洋各埠华价之出品;参考馆3所,主要展出外国产品。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为我们研究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政策与鸦片战争前有什么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国八大区域城市发展状况简表

区域1843年1893年
城市数量城市人口
(千人)
总人口
(百万人)
城市人口
比重(%)
城市数量城市人口
(千人)
总人口
(百万人)
城市人口
比重(%)
长江下游3304980677.427047504510.6
岭南1382044297.01932863338.7
东南1251515265.81381668266.4
西北1191408294.91141301245.4
长江中游3033777844.52933905755.2
华北41646511124.248858041224.8
长江上游1701950474.12022503534.7
云贵52445114.081714164.5
总计1653207204055.11779235083946.0

——摘编自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

材料二1851—1921年英、法、美三国城市、农村人口变化简表(单位%)

英国法国美国
年份城市农村年份城市农村年份城市农村
185150.249.8185125.574.5188028.671.4
187161.838.2187230.169.9189035.464.6
189172.028.0189137.462.6190040.060.0
191178.121.9191144.255.8191045.554.5
192179.820.7192146.453.6192051.448.6

——摘编自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现代英法美三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