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传统型的市镇,在明清时期大量兴起,地区上集中在江南。这些市镇作为农村副业产品的收购站,往往是在天亮前拂晓时间挑灯交易,天亮以后农民就可赶回家中。从这些市镇运送商品的路线看,这些市镇与县治或府城缺乏传统的集散关系,松江梭布销广东,金山县朱泾镇的布“达两京者不少辍”,南翔镇及魏塘镇的刷线布,又名扣布,售至京师。这些市镇吸引了外地的大量资金,远来的客商既无时间也无能力直接与为数众多的乡民打交道,双方都要通过当地的中介商人,称为牙行、布庄或布局。

一一摘编自赵冈著《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近代苏中市镇贸易逐渐纳入以上海为中心的贸易网络中,大量棉花通过市镇运往上海、无锡等地,再由上海出口国外或作为原料供应上海、无锡等地的纺织厂。苏中市镇商业中五洋业兴起和发展(五洋泛指洋油、洋火等洋货),地区传统手工业开始解体和分化,最显著的发生在棉纺织业,土布生产也被迫改进工艺,大量使用洋纱。1895年张謇在唐闸镇创办了大生纱厂,其它市镇也陆续建立了工厂,到民国建立前,苏中市镇近代工业已经粗具规模。

——摘编自梁磊著《近代苏中市镇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非传统型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苏中市镇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离。……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市镇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相较于明清江南市镇有何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2019-05-06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企业名称地点资本雇工所用机器或产量
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1万元700人使用蒸汽动力
贻来牟机器磨房天津7万元10人机器磨面
通久源轧花厂宁波2万两400人新式扎花机40台
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广州15万两每周产纸40吨
燮昌火柴公司上海5万两800人日产火柴50箱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三   


材料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材料三的粮食产量变化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并指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影响。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

——据彭南生《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晚清手工业政策的时代因素,并简要评价这种政策。

材料三: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明清时期,扬州地区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盐商奢靡之风盛行,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尽事奢华——向曰‘扬气’……鸦片战争后,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成“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4)材料四中的“扬气”指什么?它的出现对当时思想观念有何影响?试结合材料和所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019-07-2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社会的变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乾盛世”以来,汉口既聚集各路商帮,又中转各色货物,商业繁荣。据清代学者记述,当时汉口主要商品有食盐、粮食等日用商品,铜、铁等矿产品,煤、炭等燃料,还有金银珠宝等类,有具体名称者达230多种。“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查该镇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各省会馆亦多,商有商总,客有客长,皆能经理各行各省之事。”粮食、食盐等的大额贸易是汉口进一步鼎盛的重要因素。湖北及周边地区的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现了“湖广热,天天下足”的谚语,所产之米粮下销江南、闽广各省,都要通过汉口转运。淮盐由仪征进入长江运至汉口,再由汉口分运湖北、湖南各地,每年大致在3亿斤左右,而回空盐船又载各色货物下行,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转运贸易体系,使汉口成为内陆特大型的市镇。

——摘编自郑少斌《武汉港口志》等


材料二   1889年张之洞督鄂,汉口的早期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一跃成为超过广州、与天津争胜、直追上海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1889年前,汉口的直接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只有数十万两、数百万两不等,到1905年已突破3500万两;间接贸易1880年为4220万,而1904年已突破1亿两大关。除了传统的英国银行外,德国、法国、俄国、日本的银行等也纷纷来汉设立分行。同时,中国通商银行、大清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也在汉口开业。张之洞倡办实业,创办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企业,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至1911年,武汉有较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 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张之洞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兴办新式学堂,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湖北还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新式教育令国人瞩目。                                                

——摘编自陈锋《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汉口商品经济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口早期现代化的体现,并谈谈汉口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许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许多官僚、地主和商人见此,也纷纷仿效。1872年,在国外经商致富的陈启源毅然回到家乡广东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二   图8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7个阶段。



材料三   1912—1919年间,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思潮。张謇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轮船公司、面粉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到l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

——摘编自《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推动陈启源回乡办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示中第2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什么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2019-06-19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唐宋以来,这里一直是最重要的产粮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又有新的发展。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宜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愉者十之三四”。与此同时,苏州、松江两府,明末市镇有59个,乾隆时达到210个,增长率为256%.棉纺织业市镇、丝润业市镇是其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市镇。在苏州和杭州,还出现了机户利用积双的资金钩买织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的手工工场。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于是两千年来的清一色变成了斑斑驳驳的杂色。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交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繁荣,尤以苏州府和松江府(今上海附近)为典型:

近代以来苏州府和松江府市镇数量(单位:个)

时间苏州府松江府
1551—1722年128113
1723—1861年157167
1862—1911年264369
1912—1949年283352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关于台湾同胞到经济特区投资的特别优惠办法》外,各地区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如《珠海经济特区关于鼓励台胞投资若干问题的规定》。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该法是对以往规定的重大发展,如以往行政法规定人大立法,从强调优惠到强调保护,从投资有所限制到大幅放宽。

——摘编自陈祥健《<台胞投资保护法〉的定益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市镇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举一例说明创办于苏、松两地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颁布的政治经济背景及其意义。

2017-10-3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詹氏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已渐觉醒。”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日富、日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019-06-0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统招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断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謇》等

材料二涩泽荣―早年访欧后被日本明治新政府选拔为民部省长官,1873年他辞去职务,开始建立第一个国立银行,还帮助建立了王子造纸厂、大阪纺织厂等,据统计,由他参与创立的企业总数达500多家”他主张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来创办企业,他认为,国家要达到真正的独立,既要发展本国现代产业,也要培养具有自由平等精神的新知识人才,他一方面把实业家和实业界组织起来,向政府提出政策体议;一方面注意实业教育的普及和实业道德的熏陶,晚年时他致力于社会教育事业和国际友好往来,涩泽荣一为日本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日】中井英基《张謇与涩泽荣一;日中近代企业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创办实业的发展历程并说明时代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与涩泽荣―在创办实业过程中的共同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