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清末,一来华外国商人感叹中国手工棉织业时说到“人民职业之卑贱,穷苦劳工之过多以及生活竞争之激烈,迫使家庭经济之各方面趋于发达…虽外国赖有机器之利益,亦莫能与之抗衡。”材料认为近代中国手工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优势B.独具民族特色,有竞争优势
C.外国经济的冲击未影响到农村D.人力成本低廉,生存压力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023-03-08更新 | 31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1888年,《申报》一则时评指出,“我国之所产远不及泰西”造成了洋货盛行,进而大声疾呼:“何不亟行仿而效之,何乃甘以钱财输之于外域也?”这可以说明当时(     
A.民间投资环境的改善B.洋务运动实效的显现
C.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D.经济民族主义的萌发
2022-12-29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下表是民国初年在中国境内煤矿工业发展状况表。这说明中国民族煤矿工业 (     

年产量(万吨)

≥100

99-10

9-1

≤1

外商

100%

88.5%

41%

0%

华商

0%

11.5%

59%

100%


A.出现了短暂的发展春天B.对外资有较强抵制作用
C.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弱D.受内战影响陷入了困境
2022-08-04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零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为中国1865-1911年对外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两)。表中数据说明
年代进口出口
18655571545854103274
18858820001865005211
1905447100082227888197
1911471503943377338166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近代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C.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D.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初见成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2020-10-25更新 | 923次组卷 | 24卷引用:历史(河北A卷)- 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7 . 下表是“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1887-1936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国
国民收入就业人口
年份1887年1936年1887年1936年
农业(%)69.6264.5080.0075.52
工业和服务业(%)30.3835.5020.0024.48
A.外国侵略延缓近代化进程
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C.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018-05-29更新 | 534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