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理解近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材料一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延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后、求富强“殊有关系”。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停办年份及原因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18751883退股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18751879经费无着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18761892亏损沈葆桢
直隶开平煤矿1878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18«91886亏损胡恩燮
铁矿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3.01.74.39.47.1
193019379.92.70.73.9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2020-12-3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2020-10-25更新 | 922次组卷 | 24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基础练)
3 .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现代企业,使中国经济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从时间上说,洋务企业虽比外国在华企业迟,但比私人资本主义现代企业早。……洋务企业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这批企业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图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2)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是在图8中的哪个阶段。
(3)分析第③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上升状态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0-01-0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20世纪80—90年代起,一批学者在对近代华北和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中发现,市场经济和商品化会导致资本主义近代经济增长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农村的历史事实。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市场并未达到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的程度,而驱动这种市场发展的也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纳入国际市场后虽然加速了商品化,但也并没有带来农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另一批学者对一些农村地区案例资料的研究结论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农村市场是自由竞争和高效率的,近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农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甚至可以与同时期日本相媲美的近代高速增长,实现了农业和农村手工业人均收入的显著增加;换言之,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已经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关永强、张东刚《“斯密型增长”——基于近代中国乡村工业的再评析》


提炼并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得出结论。(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武汉成为华中地区对外通商的主要口岸。1889年,张之洞督鄂,大力发展洋务,武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张之洞倡办实业,带动了民办企业的发展。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占全国的5.1%;资本额达1724万元,占全国的14.3%,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摘编自廖建夏《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04.80倍,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47.4:52.6发展到2017年的24.4:75.6。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工业总产值的82.7%和17.1%。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到8.2%,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经济比重为58.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为32.8%。

——摘编自武汉统计局《工业在改革开放和转型中快速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武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工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从经济角度指出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的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远达波斯湾、红海和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人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能到达哪些地区?有何意义?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我国社会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什么?这种经济现象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政府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逐步萎缩并陷入绝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政府扶植的哪一种经济成分的压榨?
2020-08-1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口开埠以后,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漕运中心,武汉往来商人货物络绎不绝。据统计,1895~l913年,全国共设厂矿549家,资本投资总额12028.8万元,其中武汉设厂矿28家,占全国的5.1%,资本投资总额为1724万元,占全国的14.3%。这种比例仅低于上海而远远超过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到1936年,武汉共有工厂516家,资本总额5148.66万元,而纺织和烟草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额纺织业第一。

——摘编自涂戈尔《近代武汉三种文化现象解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04.80倍,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和17.i%。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到8.2%,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经济比重为58.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为32.8%。

——摘编自《工业在改革开放和转型中快速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武汉工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相比新时期的武汉工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从经济角度分析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畅,遂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时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宗族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七道批示要求地方官员支持实业。在第八次枇示中,干脆强硬的宣布:知县办事无方,革职留用。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荣氏企业有的被日军炸毁,有的被日军侵占。

——摘编自李强《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运用研究》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2019-03-25更新 | 1589次组卷 | 29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