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含义及兴起的背景、目的和代表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1852年,咸丰帝下令允许汉族地主举办团练。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武装力量;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因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亦声名显赫。这反映了当时(     
A.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B.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C.洋务运动的成就卓著D.太平天国呈现颓势
2 . 李鸿章统帅淮军于1862年年初到达上海,与西人接触后,自感“竟如李陵、王崎之人匈奴”,极力避免淮军与“外国人掺杂”,但不及一年,他就不禁叹服西方练兵制器“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的这一转变(     
A.增强了士人阶层的开放意识B.反映了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C.适应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D.表明近代国防转型异常艰难
3 . 曾国藩于1861年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     
A.洋务派希望改变封建统治
B.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向西方学习
C.洋务运动领导者能从国家发展角度提出国家战略
D.洋务运动领导者未能认识到中外差距的实质原因
4 . 奕䜣在奏折中说:“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要趁洋人乐于帮助,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奥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这表明洋务运动意在(     
A.推动思想启蒙;B.宣扬维新救国
C.鼓励学习西方D.实现富国强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张之洞指出,“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纱,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这表明他采用机器生产的直接动机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
C.抵制外国商品入侵D.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6 . 19世纪60年代,左宗棠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左宗棠提出这一言论的根本意图在于( )
A.对比中西学术B.宣扬维新思想C.维护清朝统治D.鼓励学习西方
7 . 1861年,曾国藩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提出:“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表明曾国藩(     
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B.提出了切实的国家发展战略
C.未能认识到中外的实质差距D.代表着时代前进的主要方向
8 . 当太平天国起义席卷清王朝半壁江山之际,列强又乘机大举入侵,清廷处于危局之中,统治者被迫逃亡。危机缓解后,清政府(     
A.全面新政,应对民族危机B.学习西学,筹办洋务企业
C.顺应潮流,鼓励民间设厂D.调整政策,充当列强工具
9 . 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上奏称:“官吏之浮收,差役之滥刑,真有日不聊生之势”,“百姓怨愤,则抗拒而激成巨案”,“国以民为本,百姓之颠连困苦,苟有纤毫不得上达,皆臣等之咎也”。这反映出当时(     
A.集权理论的深远影响B.官民纠纷的空前激化
C.封建统治的危机四伏D.统治阶层的自我革新
2022-07-2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872年,李鸿章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这一建议促进了(     
A.大型百货公司创建B.富国强兵目标初步实现
C.工厂制度开始引进D.民用股份制企业的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