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023-03-08更新 | 312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   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4)公司的兴起、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2-08-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6-2017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87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1897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推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材料三   (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生意亦畅”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还有哪些阻力?
(3)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
2022-04-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商业城镇几乎都和奴隶贸易相关。利物浦是奴隶贸易中心,利物浦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振兴了棉都曼彻斯特。工业化时期,殖民地是英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英国向殖民地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0%,英国的出口以工业品为主,英国产的棉纺织品67%出口到殖民地,纺织业是决定英国经济的“台柱”。殖民地对西方国家有“社会安全阀”的功用,工业化期间,欧美农村人口移往城市,城市人口过剩危及社会稳定,几千万过剩人口移居殖民地,减轻了西方国家人口压力,提高了国内工资和就业率。

——摘编自葛正鹏主编《西方经济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

——360百科

材料三   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对于英国工业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作简要评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几年的时间里,列强先后获得了在十余省投资开采矿山的特权。在中国的新式工矿业中,外资占有了绝对的垄断地位。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一1898 年),新设立了62家商办企业,资本总额达1 240多万元,这远远超过了甲午中日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的总和。在当时民族工业的各个部门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为突出。缫丝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民族工业资本最多的一个部门。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此外,诸如面粉、酿酒、造纸、印刷、火柴肥皂、碾米、制革、织麻采矿业,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19世纪中期相比,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成因。
6 . 古往今来看似“另类”的人和事往往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异域碑文:美国华盛顿纪念塔上有一方用汉语刻写的碑文,献碑者是中国宁波知府毕永绍,碑文——选自徐继畬的作品,写道:“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186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曾对献碑者专致谢意。可清政府对地方官称颂夷人、献媚夷酋十分恼火,遂将徐继畬、毕永绍罢官。

材料二 状元经商:状元“下海”经商,估计是唐代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清末状元张謇于1895年以股份制的形式,筹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

——摘编自薛金福、詹志方《何时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徐继畬等人的举动反映了怎样的新动向?清政府为什么“十分恼火”?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张謇“下海”经商是“唐朝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的原因。推断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最终结局并阐明理由。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创办情况表

行业企业名称经营者籍贯
面粉、棉纱茂新、福新、申新等公司荣宗教、荣德生兄弟江苏无锡
酿酒张裕酿酒公司张振勋(本为华侨)广东大埔
火柴鸿生火柴公司刘鸿生浙江南海
卷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简玉创兄弟(华侨)广东南海
化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范旭东湖南湘阴
机器制造求新机器制造厂宋志尧上海


                                   新中国“一五计划”成就图
比较如表、如图,从中提取两项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1-10-0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一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是什么?
2021-09-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新保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商人经营和贩运的商品主要是各地的土特产和一部分手工业品。农民的家庭生产多样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别是传统棉织技术普及后耕织结合的程度加强。自然经济得到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而更趋稳固。那些手工业专业地区的产品长途贩运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销量并不大,在农村更没有销路。这就限制了商业资本对制造业投资的兴趣,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明清民间商人虽富有,但最能累积巨额财富的却是盐商、茶商、洋商、票号、铜商等特许商人,他们凭借着特权独占市场可以获得远比普通商人高的利润。……清代广东的“十三行”行商靠垄断外贸,其商业利润也十分惊人,巨富者家产达二三千万。江南的一些丝商、盐商依靠与官府的关系敛财暴富。

——《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材料二   在维新人士和朝廷官员的这些建议下,清廷对于旧有洋务企业下旨明示:“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方不致有名无实”。对于新办工商事业,如在关于修建芦汉铁路的谕旨中表示:“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资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如有成效可观,必当加以奖励。”设立矿务铁路总局,颁布《矿务铁路公共章程》,旨在倡导和保护商办路矿事业,又设立商务局、农工商局等机构,以“查明各该处所出物产,设厂兴工,果使制造精良,自能销路畅旺,日起有功”为职责。到1903年,又成立商部,商部成立以后,“纲举目张,以保商为己任”。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商业资本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工商政策的新变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上图,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1-09-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