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短暂的春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一战期间有了缓和的机会,“实业救国”思潮也在此时迅速崛起,同时也出现了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严重滞销。民国初年,中国工业产品的增加,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要满足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如面粉业和冶铁业,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发展得较快,纺织业由于进口的减少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一战结束后不久,面粉进出口马上转为入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在这期间,纺织业由战前的231家增至1920年的475家;而冶炼业由战前的8家增至20家。另外,列强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如纺织业和采煤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近60%的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

——摘编自吴才军《简析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的经验对新中国有示范意义,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依靠内部积累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必要的装备,使现代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才能加快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国家制定的“二五”计划中指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继续以重工业为中心,加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加强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对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部署,集中力量发展航空、电子、船舶、兵器、核能、航天等系列新兴工业。

——摘编自孙星《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不同。
2023-10-01更新 | 268次组卷 | 6卷引用: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1919年,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刊登了一则歌曲形式的创意广告,内容为:近年来,烟厂多,兴业烟真正是国货……利权挽,兴实业。这说明当时(     
A.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B.私人资本引领经济发展
C.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D.民族企业注重营销策略
3 . 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毛泽东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19141920年,荣氏企业已稳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桂冠。但好景不长,1920年,荣氏企业从盈余转为亏损。


荣氏企业迅速发展和从盈余转为亏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2-11-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生学习清单)-【高效教与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气候、棉花生产特性等自然因素影响,中国棉花主要产区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江苏、陕西等省。民国时期,这些省份的棉花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1914年,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为4124千亩.1937年增至12760千亩。近代中国棉花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上海、天津、汉口以及华北4省的华商纱厂、日本纱厂以及日本本土纱厂。这一时期新增的棉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毗邻纱厂或近代交通线的地方,如山东棉花种植集中在黄河以北、小清河流域、津浦沿线一带。由此可见,棉花种植所引发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动是区域性的。

——摘编自王建《市场导向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材料二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

——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民国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年工商界的植棉改良行动进行评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近现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地域分布,经过三次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一次转变甲午战争后至一战爆发时新设棉纺织厂大多放弃上海而分散于苏淅两省的次级城市
第二次转变从一战结束到1931年棉纺织厂又重新集中到上海,同时青岛、天津、无锡等地形成次级集中地
第三次转变1932—1936年间华商离开上海向次级都市分散;曰商向华北扩张的新趋势明显

A.上海的民族工业兴起于甲午战争后B.第一次转变源于上海地理交通不便
C.第二次转变源于外商投资规模扩大D.第三次转变源于近代军阀割据混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如表表明(     
时间商业通例公司条例矿业条例商会条例
1911年9条67条35条26条
1921年73条251条111条46条
增加64条184条76条20条

A.辛亥革命推动了宪法完善B.社会变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北洋军阀颁布了重商国策D.第一次国共合作提高了经济效益
2022-07-23更新 | 42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末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食品日用化学品药品文体用品
“自行车”牌面粉“和合”牌香粉“科发”牌药品“飞艇”牌纸张
“兵船”牌面粉“双妹”牌雪花膏“中西”牌药品“商字”牌图书和印刷品
“双喜”牌罐头食品“凤凰”牌洋烛“涵春”牌中成药
“金叶”牌茶叶
“新字”牌茶叶

——左旭初《百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材料二   民国初期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纺织品食品日用化学品药品五金电器产品文体用品
“人钟”牌棉纱“福字”牌罐头“雅霜”牌雪花膏“地球”牌药品“美华利”牌时钟“中华”牌书籍用品
孔雀图”牌印染布“生字”牌糕点“金钟”牌香亚玉兰霜“唐拾义”牌药品“华生”牌电扇“雄鸡”牌唱片
“华字”牌丝绸“双龙”牌茶叶“双斧”牌油漆“龙虎”牌人丹“三胜”牌搪瓷制品“胜利”牌球类产品
“孔雀”牌丝织品“长城”牌卷烟“飞虎”牌油漆
“鹿头”牌针织内衣“宝塔”牌火柴
“鸿翔”牌时装

——左旭初《百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期上海民族工业品牌与清朝末年相比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当时我国民族工业有何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3)以上海民族工业品牌为例,你对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2年,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筹借公款60万元,筹建全省第一家机器纺织厂——经华纱厂,即裕湘纱厂的前身;新上任的湖南都督谭延闼,雄心勃勃,力求振兴民族工业,“提了许多公款来振兴工业”。据此可知
A.政治革命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B.临时政府首要任务是振兴工业
C.官督商办式民族工业持续发展D.湖南率先引入了近代机器工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2~1916年间,两度出任财政总长的周学熙贯彻“整理田赋,调整盐产,清理官产,施行烟酒公卖"的财政方针,积极“筹办实业银行和兴办工业”,还提出由政府兴办民间无力兴办的大型企业,或由政府参加管理,同时给予经济援助或特殊政策照顾。这些举措
A.利于改善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助长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时期的关税收数,海关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2年为3997万余两(关平两),1913年为4396万余两;一战期间收数减少,每年只为三千七八百万两(1915年为3674万余两);一战结束后,1919年达到4600万余两;此后逐年递增,1926年达到7812万余两,约比1912年增加1倍。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   1912-1936年中国钢铁业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单位:公斤)


注:1936年在进口总值中,我国钢铁占9.8%,石油、染料、机器、车辆、船舶等的自给率低,需大量进口。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初期税收变化的基本趋势,并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民国前期中国工业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