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短暂的春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2 道试题
1 . 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停止对华商品倾销B.国内小农经济的自我修复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D.民众“爱国心”的积极影响
2 . 下图是1913年和1920年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和工人总数的变化图。据图可知,此时民族资本的发展(     
   
A.源于美日等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得益于中国政府开始认同民间资本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阶级基础
D.反映了中国近代企业制度日趋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民国初年,民族纺纱业和外国在华纱厂均得以发展扩大,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欧美逐渐放松对华侵略B.国内经济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C.民族纺纱业处于优势地位D.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因在于内部
4 . 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为1900—1921年民族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数量和资本额的变化表。第二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阶段时间设厂数资本额(万元)
1900—1913年58912.7
1914—1921年982321.3
A.洋务运动诱导B.国民政府奖励实业
C.清末新政推动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工业发展状况

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住行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发生的新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12-1919年,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A.工业获得独立发展B.轻工业发展迅速
C.轻重工业发展平衡D.重工业发展迅速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通大生纱厂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是民族实业先驱张謇1895年开始创办的近代股份制纺织企业,曾占全国纱锭总数的11.9%。创办之初通过发行股票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但最终集资失败。后来在大生纱厂迭获利润,张謇也“稍获资本家之信用”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筹办大生分厂时,“不一年而得投资者六十余万”。从1917年开始,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大生纱厂迎来了“黄金时代”。张謇随后在南通又兴办一系列工厂、学校、博物苑和地方事业,对南通的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设的纺织染传习所是我国最早创办的纺织高等院校。然而到1922年至1926年间,大生集团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亏损、资金不足。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分析大生纱厂兴衰的因素。(要求:阶段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1902年年初,某市民家庭投资20万两创办近代面粉公司,到1909年只剩下4个粉磨,经营困难,亏损颇多;1912年,他们又与人合资创办新的面粉公司,1919年发展到三家总公司,包括12座面粉厂和4座纺织厂,资本总额超过1200万元。这一案例反映了(     
A.近代民族工业诞生的艰难与曲折B.辛亥革命对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
C.中国民族工业的行业分布不合理D.北洋政府对民族产业的支持政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北航业集团由宁波买办商人虞洽卿在1914年创办。1916年,三北经营往来于上海、宁波以及浙江沿海小镇之间的轮船航运。1918年和1919年,他利用外国轮船减少和运费高涨的机会扩大公司经营。他募集新股,购置一批大船(超过1000吨位),将三北业务扩展到长江、南北沿海以及东南亚和日本的航线。他巩固了对鸿安轮船公司的控制权,开始在中国旗帜下经营船只。鸿安此前是一家悬挂英国旗帜的公司,1884—1909年,曾是长江航线上的公会附属公司。……“一战”后,外国航运势力返回中国,接着运价下跌,……三北只好放弃海外业务,但保留了南北沿海航线以及与鸿安组成的长江联合航运,在余下的民国时期里,成为这些主要国内航线上的持续竞争者。

——选自(美)罗安妮著《大船航向:近代中国的航运、主权和民族建构(1860—1937)》

材料二   近代轮船航运在中国的出现,作为一种明显高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体现,作为一种大量机制产品进入中国内地的载体和外部世界信息进入的媒介,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古老中国的强大震撼和冲击,这种影响和作用,绝非仅仅停留在商业的变化、城市的兴衰更替和交通运输功能改善本身,而是会波及和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中华大地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朱荫贵《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北公司在1914至1919年发展迅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