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下面是中兴公司经营状况变化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创与转型

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二   辉煌与停滞

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被日本三井株式会社攫取,八年间有4000多名矿工死于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法西斯血腥政策之下。

材料三   新生与跨越

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

199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破产重组为新中兴公司。如今,企业已在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积极拓展业务,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正在形成。

——据梁志旺《“一个活着的民族工业发展史”——枣庄“百年中兴”》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兴公司实现转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影响中兴公司发展的因素。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兴公司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兴公司实现“跨越”的原因。
2 . 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党中央都派人员将该地区官僚企业原封不动地接管下来,截至1952年,共接管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还通过多种形式,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逐步变为国有。这些做法
A.仿照苏联经验发展国营经济
B.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年再建,1920年竣工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1924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华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青岛国棉九厂。

——编自吕伟俊《韩复榘统治下的山东商业》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019-05-09更新 | 213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邹城二中2019届高三4月份文综定时练历史试题
5 .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工业的繁荣
C.国共内战的开始
D.抗日战争的爆发,大量民族工业内迁
6 .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统一的法定货币——法币。至1937年7月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约为14亿余元;1945年,法币发行额为5569亿元;1948年,为660万亿元以上。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金融控制不断加强
B.外国操纵经济命脉
C.货币主权意识匮乏
D.经济形势持续恶化
7 .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2019-01-30更新 | 2348次组卷 | 5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二中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合历史试题
8 .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9-01-30更新 | 1984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据材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
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D.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8-12-01更新 | 332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台湾“立法院”1926年7月25日通过一项新法案,要求国民党向日本归还战后从日本获得的以不动产为主的主要资产。关于1945年国民党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接收时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国民党应当把接收的财产归还日本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民族工矿企业走向崩溃
2018-11-2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