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据统计,1940年昆明地区已有机器厂11个、冶金工厂6个、电器工厂7个、化学工厂25个、纺织工厂18个、其他工厂13个;据1945年年初的数据统计,云南省经政府注册的工厂数比战前增长5.38倍,工业年均增长126.8%。当时云南省大力发展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A.缩小与东南地区的差距B.强化政府对商业的管控
C.均衡民族工业行业分布D.全力支援全民族的抗战
2 . 下表为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国营经济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89%11%
冶炼工业90%10%
机器制造业73%27%
化学工业75%25%
饮食品工业23%77%
服饰品工业8%92%

A.日本入侵阻断了中国经济发展B.民族经济的举步维艰
C.全民抗战掀起了爱用国货热潮D.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
3 .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A.民族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政治形势的需求
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4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对其解读正确是:
时间1840-18951895-1911191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
总额(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
占列强对华投资比重82.5%28.1%44.2%37.3%75.5%68.1%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在华势力的消长
B.列强对华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
C.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D.美国对华投资始终占重要地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1912—1920年13.4%
1921—1926年—4.5%
1927—1936年8.7%
1937—1945年—2.45%

A.抗战期间民族企业遭沉重打击B.两次发展均得益于社会性质的巨变
C.十年内战期间民族工业仍有所发展D.一战以后民族工业萧条下去
2021-09-2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这份数据可反映出
棉纱进口棉布进口麦粉进口钢铁进口机器进口生铁产量
下降38%下降20%下降15%增加20%增加20%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政府为抗战作物质准备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2020-02-20更新 | 423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下表所示为全面抗战期间西南地区工业增长率统计情况(单位:%)这说明当时(     
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
增长率33.560.728.655.359.6
A.民族工业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B.沿海地区企业持续内迁
C.持久抗战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D.西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8 . 与1940年相比,1944年我国发电量增长2.01倍,生铁产量增长14.28倍,钢产量增长83倍,煤产量增长3.18倍,石油制品产量增长38倍,酒精产量增长3.95倍,酸类产品增长10倍,碱类产品增长18.25倍。1944年这些数据
A.表明当时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B.体现了战时经济的特色
C.反映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说明民族工业发展阻力减弱
9 .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1912—1920年13.4%
1921—1926年-4.5%
1927—1936年8.7%
1937—1945年-2.45%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B.抗战期间民族企业遭沉重打击
C.十年内战期间民族工业仍有所发展D.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10 . 下面是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16%4.4%7.3%
1942年58%78%49%

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反映出(     
A.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B.官僚资本的壮大
C.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D.民营工业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