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据统计,四川地区在1937年前仅有工厂100家,1940年8月为847家,1942年为1153家,1944年为2071家。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工厂的发展(     
A.源于阶级矛盾激化所导致的内乱B.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直接相关
C.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工业布局D.是战时经济的产物且带有偶然性
2 . 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2023-01-07更新 | 3967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据统计,1850-1887年长达27年间的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是-0.54%左右;1936-1949年更达到惊人的年均-2.87%,经济与社会满目疮痍。导致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造成巨大破坏B.经济发展措施不当
C.外国对华资本输出D.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2022-07-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爱国”牌雪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益川工业社(四川人王叔言创办)的著名产品。在抗战期间,王叔言将所产雪茄的半数,低价供给奔赴抗战前线的川军将士,与此同时民众争相购买,一时“爱国”牌雪茄销量远超其他号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爱国牌雪茄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B.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成效明显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巨大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2022-07-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虽基础薄弱,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工业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江海沿岸及铁路沿线。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集中全人力、物力、财力抗战,将东部工业大规模迁至西南、西北等地。民族业的内迁
A.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B.减缓了日本经济侵略中国的步伐
C.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D.促使民族工业产业结构趋于平衡
6 .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休假制”。1940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还难于普遍推行,在某些生产部门还须允许十小时工作制。其他生产部门,则应随情形规定时间”。这一调整
A.调动了工人阶级劳动热情B.保障了民族工业生产发展
C.加剧了劳资双方经济矛盾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需要
7 . 下表是上海工人月均工资的部分统计数据
时间1946年8月1947年2月1949年4月
月均工资20万法币40万法币30---50万金圆券(1金圆券等于300万法币)

上海工人工资的增长
A.源于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
B.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C.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D.表明上海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2022-05-08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下表所示为抗战时期四川与其他国统区实收稻谷的对比情况。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实收
(万市石)
中央对四川配额(万市石)实收配额比(%)国统区实收
(万市石)
四川占比(%)
正额征购、借总额
194113786006001200114.8458030
194216619007001600103.8661825
194316169007001600101647825
194419499001100200097.5566034.4
194518229001100200091.1419143.5

A.日本侵华加剧国内危机B.四川成为抗战后期主战地
C.四川农业获得较快发展D.国民政府加强对后方管理
9 . 据统计,截至1936年年底,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只占全国工业资本总数的4.21%,工人数只占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的0.79%。从1938年到1943年,这些地区的民族工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新设立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这一变化
A.说明支撑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得到充实
B.表明国民政府为抗日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C.客观上受益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反映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略方针发生变化
10 . 国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确定将以四川为中心的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基地,抗战爆发后于1937年10月30日决定迁都重庆。到1939年年底,国民政府共搬迁工厂410家,搬运机器及原料63769吨到后方。国民政府的这些做法
A.是国民党消极抗战的产物B.增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能力
C.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D.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