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上海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人口曾短时间内从150万猛增到400万,租界内新增400多个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化工品、药用油、玻璃器皿、灯泡、手电、电扇,糖果以及香烟等。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A.列强加快了经济侵略的步伐B.沿海民族工业加快内迁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
2022-05-02更新 | 429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1942年9月,蒋介石制定《加强管制物价方案》,对工资、运价等进行限制,要求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实行同一价格。1943年3月,行政院颁布了《限价议价物品补充办法》,对粮、油、盐、棉、纱、布、燃料、纸张、运价、工价以外其余物品均实行统一议价。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工业遭遇巨大挫折B.官僚资本垄断性削弱
C.战时经济体制逐渐加强D.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3 . 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期间,国统区倒闭的商店以及工厂就多达两万七千多家,涉及广州、重庆等20多个城市,上海国货业产量仅占到战前的四分之一。其中,在抗战中迁移至四川的工厂仅存1/4,而其中能够正常生产的又只占一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美国的经济掠夺B.政府的财政赤字
C.国民党的经济统制D.国统区的混乱秩序
4 . 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表述,其先后顺序应是
①“我数千年历史之沧桑事,不沦亡于日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
②“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民国立,欧战既起,……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③“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来见转机。”
④“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穿,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④③②D.③②①④
2021-08-3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成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向内迁民营企业发放迁移补助费,组织运输力量和沿途免验免税等,全面负责战区厂矿的内迁。据统计,至1940年底,在交战地区受政府津贴而内迁的民营工矿业单位计447家,技术工人共15000余人。厂矿内迁表明(   
A.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B.实现了工业的合理布局
C.国民政府重视西部开发D.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
2021-05-22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连港以进口砂糖、面粉、纤维制品等物资为主,出口豆制品、煤炭、生铁等物资。从30年代中后期开始,五金机械类(包括石油)等生产器材的进口急剧上升,针对英美等国的物资出口出现明显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A.英美等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东北成为日本战争物资供给基地D.洋货受到东北传统农业经济抵制
2021-05-22更新 | 1089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