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1901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主要是为大生纱厂服务。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张謇的经济事业在1920年前后达到顶峰。

——《中国通史》

材料二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三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

——《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状元办厂”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经营实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大生集团和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期间受到重创的原因。
2 . 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时人曾说:“沿海地区的工业约占全国工业的76%。若用于抗战,则能改善战时物资供应和人民生活,从而增强抗战力量;如果毁于战火,必将严重削弱中国战时经济力量。”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
A.官僚资本迅速壮大的弊端B.《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
C.大量沿海工业内迁的原因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改革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浏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20世纪30年代掀起“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018-11-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安丘市2019届高三10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的工业西迁从19378月至1940年底基本结束,历时3年。内迁的厂矿共448家,迁入四川254家,占54%;迁入湖南121家,占29.2%,迁入广西23家,占5.1%。湖南、广西两地的民营工厂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湘桂大溃退,绝大部分又迁入了四川,至此,抗战时期的工业绝大部分迁入四川。

——凤凰资讯2015

材料二   1964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1995年第3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工业西迁和建国后三线建设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背景。
2022-12-1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明达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国际银价大幅度下滑,美国白银工业遭受巨大打击,白银利益集团损失惨重。1932年罗斯福为获得国会中白银集团成员的支持,赢得总统选举,同意当选后发展美国白银工业,提升白银价格。1934年6月罗斯福签署了白银国有化法案《购银法案》,规定美国要在世界市场上大量购买白银,白银在美国国家货币储备中与黄金的比例要提高到1/4;美国购买白银的数额必须维持到通货储备达到既定的平衡量,或每盎司白银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为止。白银法案出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向世界大量收购白银,这极大地提高了世界白银的价格,导致世界银价出现非理性暴涨。

——摘编自李爱、1934年美国白银国有法案与中国白银货币危机探究》

材料二国际白银暴涨,造成中国货币的升值,产品出口的大幅下降,白银的大量外流,大批工商企业倒闭、失业激增、市场混乱,企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国民政府被迫放弃银本位制度,推行币制改革。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布告,对白银进行管制,明确了法币的无限法偿资格。经过法币制度的改革,国民政府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实现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脱钩,彻底结束了白银统治中国货币市场数百年的历史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各方面开支的猛涨,国民政府运用发行纸币弥补财政亏空的手段来支持军费和财政开支的增加,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了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摘编自刘斌、张嘉友《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变迁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购银法案》出台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2022-11-1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上海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人口曾短时间内从150万猛增到400万,租界内新增400多个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化工品、药用油、玻璃器皿、灯泡、手电、电扇,糖果以及香烟等。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A.列强加快了经济侵略的步伐B.沿海民族工业加快内迁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
2022-05-02更新 | 429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者。

1925年,卢作孚邀约友人,在重庆集资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到1937年抗战前夕,民生公司有只有一艘小轮船发展成为船只增加到46艘,并成为川江航运的主力,航线一直延伸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撤离南京退往武汉。民生公司统一负责调集船只。并将他们送往长江上、中游。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宜昌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一时间难民纷纷涌入,从沦陷区运来的航空、兵器及轻重工业的机器设备也都在此积压,亟待撤往后方。时任交通部次长的卢作孚研究后决定,采取分段运输的办法,以最大限度地加速物资和人员撤退。

六十天过去后,拥塞在宜昌的三万待运人员及器材都已被运走。战时运输最为紧张的一幕——宜昌大撤退至此结束。在整个撤退中,民生公司负担了军工物资和工业设备器材任务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当日寇侵略军进入这座鄂西重镇的时候.它已是一座空城。

这次撤退被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

——改编自谢玉娟《中国船王: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卢作孚指挥“实业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卢作孚在抗战期间的历史贡献。
2020-09-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面这张面额60亿的钞票上写着“折合金圆券一万元”,其购买力在当时只能买77粒大米或一盒火柴,与这张纸币对应的历史背景是
A.北洋政府滥发货币极大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刺激出口实行货币贬值
C.货币严重通胀促使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
D.中美缔结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造成了货币贬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3月,“商统会(汪伪政府机构)”成立,之后不久,适逢上海米价猛涨并带动了上海物价飞涨,汪伪政府认为这次涨价与投机者囤积居奇有关,而且棉纱布及棉花原料的投机交易最为严重。同年8月,“收买棉花布上海办事处”成立,着手办理棉纱布收买事宜,办事处组织对上海市所有的针织厂和商号所存的棉织品进行稽查,对其中41家所存的华商棉纱布予以查封,靠这种强买强卖的做法,日伪收买了大量的棉纱棉布。按当时市价,20支蓝凤纱每件为4万元,而强收价格为1万元。这种强制征购使上海出现两大问题:(一)布店全体失业,无以为生,(二)市民预购尺寸之布而不可得。

——摘编自潘前芝《沦陷区战略物资统制》

材料二 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军烧杀抢掠的硝烟尚未散尽,一支特种兵应运而生,这就是专以征服中国民心为主要任务的宣抚班。宣抚班有专门编制,正副班长均由日本军官充任,班内成员则统称为宣抚官,“宣抚官”中有的能写会画,有的巧言善辩,有的则懂得医疗。宣抚班成员须经日本人严格筛选,一旦经过筛选即可出任各种伪职,捞到不少油水。宣抚班打着种种充满温情色彩的“宣抚”旗号,企图尽量使沦陷区百姓淡忘对入侵者的敌视和仇恨。日本宣抚官夜濑不逢曾记载:“我们拼命的费尽口舌,其效果也不及如此。”

——摘编自王龙《日军“宣抚班”真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收买棉花布上海办事处”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对华“宣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军侵华带来的影响。
2020-01-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经济民主”,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状况下,谈论自由和民主是奢侈的。正如有人所言:“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的太多了。”在他们看来,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贫富悬殊无法避免。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于平均。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他们以“中间路线”相号召颇有声势的力量。但时人评论,“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后大部分中坚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摘编自《新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民主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