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下图是1949-1965年中国粗钢产量变化趋势图。其中,1953-1957年粗钢产量增长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D.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落实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南宋末年,城市人口由15.9%上升到最高峰的22%,最大的城市规模也由二三十万人不断上升到250万人。人口虽然增加了,但增加率不高;而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有相当幅度的提升,粮食生产能供养这些非农业人口。江南地区正是当年的农业高产区,加以水道分布理想,运输便捷,到了南宋,这种发展趋势达于顶点。南宋以后,人口快速增加,耕地虽然也扩展了一些,但远远追不上人口之增殖。农民可能供养的非农业人口之比重便随之下降,也因为余粮率之下降,每个大城市必须扩大其采集余粮的地理范围,运粮成本上升,最后终于达到极限。到了19世纪上半叶,城市人口比重已降至6.9%的谷底。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从此开始中国与西方各国密切接触,各大商埠相继开辟,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渐兴起。大量的洋米洋面可以从商埠进口,城市人口不再完全仰赖本国农业部门的粮食供应,余粮率所形成的制约减弱。到了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重已回升到7.7%。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凡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居民点被列为市;2000人以上而同时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列为镇。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自1955年的设市标准实施后,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新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是依赖本地资源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工矿企业为依托的新建城市,如包头、克拉玛依、白银、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原城市被取消了城市地位。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19491957年间,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比率亦由10.6%升至15.4%。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前中国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发展的意义。
3 .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地主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人民公社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材料三如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材料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政府治理环境的措施。

(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017-08-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图二回答,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从图一、二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13-08-27更新 | 7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6月的“农业信贷法令”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贷、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各州救济机关;通过防洪工程划拨大批款项修建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

——《美国经济史》

材料二 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注:据李明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整理 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8年中苏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018-11-27更新 | 37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0 .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
C.“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D.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