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但其“特”之形成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尤其要打破党内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杰出人士长期以来推演出的对俄国革命范式的盲目尊崇。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等率领工农革命军向罗霄山脉进军,到达三湾村后,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形成了《兴国调查》等著名长篇调查报告针对当时红军中的旧部队习气严重问题,对部分地区的党组织进行了重组。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颁布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法令,实施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举措。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篇章,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索并成功实践了井冈山道路。

——摘编自孙伟《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

材料二   1980年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据统计,从党的十八大闭幕到2017109日间,习近平到基层考察调研50次,累计151天,纵横跨越中国版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摘编自王东京《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与“俄国人的道路”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党内对俄国革命范式的盲目尊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建设道路的同一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变化趋势。
2 . 2008年,针对农民工进城生活状况,某记者在江苏昆山采访了来自安徽、四川的共400名农民工(见下表)。据此可知
进城生活满意度占比14%很满意62%基本满意21%不满意3%很不满意
满意的主要原因占比38%认为收入高于种田34%认为可以接触新事物21%认为利于子女教育7%认为生活好于农村
A.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农业产值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C.市场经济改变以往生活习俗D.择业情况折射价值取向变化
3 . 2015年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正式成立,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远距离贩销的结果。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当时,欧洲人的东来,刺激和吸引东南沿海的商人到南海诸国自由贸易,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的贸易,均用银钱易货。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人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当时,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英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二战期间,罗斯福设想的“世界蓝图”之一,就是战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的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固定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贸易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国家定价商品不足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占世界8.73%,居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17.6%,创下了878亿美元的新高。而且,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首屈一指。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教师用书《历史·必修2》、人民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的金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国际货币制度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历史条件。
2021-08-31更新 | 399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模块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4 . 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苏联的粮食产量不相上下,但在八十年代以后苏联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仍然是持续增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C.苏联政局不稳影响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科技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美苏冷战限制苏联发展
2021-06-03更新 | 29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碑坡村位于山东省莱州市市东,处于城乡交界之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前后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间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

大队部(现村委会所在地)是村庄内的主要正式公共空间,是农民年终领取劳动报酬,村里组织村干部学习、民兵训练及放映电影的主要场所。

田间地头是该村最主要的非正式公共空间,农民在这里被分派劳动任务、品评劳动质量、交换村庄内外信息。田间地头兼有生产和休闲的双重功能,同时不可避免的有着行政权力的参与。

村委会所在地不再是人们分取年终报酬的地方。改革初期,村委会前的空场是村民主要的娱乐场地——观看电影、电视等,行政权力的作用更加体现在其隐性指导上。

街头逐渐取代田间地头的位置,成为改革初期农民主要的非正式公共空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将一部分原来参与公共生活的时间用于看电视这种相对私人化的生活。20世纪末21世纪初,市政府在村周围修建了公路和公园,到公园散步、跳舞、健身成为了村民晚间主要的业余生活。

——摘编自鞠忠美《村落公共空间的变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间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予以阐释。(要求:至少概括出两条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21更新 | 372次组卷 | 8卷引用:纲要上第27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6 . 商业贸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中国近代新式商业和国家资本主义、民间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交换和商业经营范围的日益扩大,对资金的要求更加迫切,对信用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促成了兴办实业的洋务派和工商业者对近代银行创设的共同希冀和实际努力。他们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逐渐感到单是生产企业难与洋商争利,同时在与西方的长期接触中看到“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的长处。与此相呼应,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也大声疾呼“银行之盛衰隐关国本”,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随着甲午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设立银行的时机成熟了。

——摘编自周涛《清末民初中国银行业中的近代化因素》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朝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指出发生该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写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的相关信息(包含时间、创办人物、地点、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自办银行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南方谈话的意义并指出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022-12-20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四)(11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的内容是1978年以来中国大学生择业观的四个发展阶段。据此可知(     

1978-1992年

择业主体意识唤醒

1993-2002年

择业功利色彩弥漫

2003-2012年

择业理性务实回归

2013年至今

互联网+创新期择业灵活多样凸显

A.国家政策主导大学生就业B.社会崇利风尚渐趋浓厚
C.高校就业机制仍存在缺陷D.时代转型引发观念变化
8 . 1950年1月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试行组织条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设民事、刑事、行政三个审判庭。1979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经济审判庭,使经济审判从原有的民庭中独立出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于1980年年底之前先后设庭。经济审判庭建立了收案、结案、回访、司法建议等制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为平反文革留下的冤假错案做准备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激发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
2021-12-18更新 | 46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优化方案(统编版)-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练习)
9 .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之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伟大革命是由于
A.彻底纠正了文革错误,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C.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
D.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国际事务中影响巨大
2021-08-21更新 | 3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期中期末复习提高训练(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   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   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   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   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摘编自《中共档案文献征集》等

材料二   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成立后,会同有关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   丛书》,反映了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秋收起义”“淮海战役”等。各地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也积极展开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战斗在天津的共产党人》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等

材料三   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严肃的、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为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党史的宣传、学习和教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充分吸收和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党史资料   和新的研究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22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归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工作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成果及重要意义。
(3)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2021-09-12更新 | 3010次组卷 | 25卷引用:【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