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1952年,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2 . 习近平说“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阅读“近现代主要历史时期年代尺”,回答问题。



(1)概述ABCD四个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并综观上述四个历史时期,概括我国1921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二



(2)阅读材料二,将下列史实与图中字母相对应。
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在图中的(     )处。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图中(     )处
⑧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召开是在图中的(     )处。

材料三: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形成了的自己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调动了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本前提。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内容。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生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5)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华民族不断实现伟大飞跃的主要原因。
2022-03-09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

材料二   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土地革命有很大发展。1929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县《土地法》。次年春,兴国等县全面展开分田运动。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以来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深入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则。中国共产党坚决地领导贫苦农民向着封建土地制度猛烈开火这个事实,使广大农民迅速分清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当时中共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土地革命的内容。概述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的标志是什么?请你谈谈“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4 .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与形势变化适时制定了积极的方针政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4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中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摘编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毛泽东否定“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原因是什么?“向农村进军”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该措施的实质。
(3)材料三中提到的“改革模式”,其经营方式是怎样的?这种改革模式对我国农村发展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的“伟大飞跃”指的是什么?从这一“飞跃”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2020-10-2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大事表

时间大事
19506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11952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12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合作化发展道路。
195612全国96.3%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证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1226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特征,结合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说明我国生产关系变革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三十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毛泽东为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作出的贡献。
2021-03-05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尖子生同步培优题典(统编版)-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11月)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材料四   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五   “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80年的7.4倍,年均增长9.5%,农村两亿两千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20021024日)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底我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
(3)据所学知识,材料四中所说的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几个省份?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020-11-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如一道闪电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70年前成立新中国,则使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

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选自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胜利20周年时对青年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事记(20世纪50年代中期部分)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经过充分审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3—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分别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民版)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归纳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2)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各方面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根据材料二表格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重大变化。
2019-04-2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