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一五计划”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是怎样实践的?结果如何?有何启示?
2024-01-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开始创建以井冈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在毛泽东领导下,工农革命军首先在边界各县进行了打倒土豪劣绅、发动群众的游击暴动,建立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1928年4月,毛泽东总结根据地群众工作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对团结人民和瓦解敌军起到了重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简析其创建的意义。

材料二   1940年,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在政权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到1941年,边区18个县的选举中,共产党员平均只占19.8%,国民党员占4.9%;无党派人士占75.3%。其他敌后根据地也都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普选。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三制”的特点。

材料三   1952—1956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简表

年份

全民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0.1%

7%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2—1956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目标,其实质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把中国建成为繁荣昌盛的先进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列强手下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它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表是自19131921年中国机械输入的价目表,亦可以证明中国日益向工业化的前途发展。

19131921
纺织机器6430005109000
农业机器11300021192000
其他机器370000026732000
附属机器50000931000
合计450600053964000

——摘自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

材料三   “一五”期间施工建设的工矿建设单位有1万个以上,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有135个已经施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援建的68个工程项目中有64个已施工。工业建成的重要项目包括鞍钢三大工程、抚顺铝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长春汽车制造厂、山西榆次纺织机械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化工厂、佳木斯造纸厂、北京国棉一厂等。开始施工建设的重要工厂有洛阳轴承厂、哈尔滨轮机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床厂、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吉林肥料厂、吉林涂料厂、兰州炼油厂等。大规模工业建设取得宏伟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一五”期间新建铁路33条,修复干线和企业专用线共约1万公里。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列举其为实现自强目的而在武器方面所作的具体努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机械输入的特点,结合时代特征,简述中国近代化的困难和障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在“一五”期间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级发展时期。到民国成立,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 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 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1915年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这些实业团体的行业以及旨趣虽然各有不同,但振兴实业、强国富民却是共同的目标。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 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 3家,到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 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

——摘编自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未超过6% ,而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 全社会剩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内地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

——摘编自高粱《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农业信贷措施的同时,北京市还结合农贷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率先确定了先普遍推行牲口保险,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

——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

材料二

图1 949-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变化                                                               图2 1949年-2019中国人均粮食粮食占有量

----据王宏广等《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过渡时期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6 .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影响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开始了名为“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使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分析其完成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纺织巨子之称。迄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米,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贷350万日元。1927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达4000余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

——据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据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荣氏企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并分析其成效。
2023-03-0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海关自主权丧失于鸦片战争之后,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乘公议定则例,英国商人进出口的货税,要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都减轻了商船的吨税,是对海关自主的另一种剥夺。此后《中英通章商程》规定:中国海关聘请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管理权被英国独揽。而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无力偿还巨额的赔款,被迫接受列强的无理要求,用海关权益作为抵押。至此,清政府已没有海关自主权的概念。

——摘编自史汶昕《试论近代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

材料二

194910月,新中国海关总署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关独立、关税自主的开始。19515月,中国实施了第一部真正独立自主制订的进出口税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按照政务院有关决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

——摘编自财政部关税司《波澜壮阔七十年关税见证伟大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3-03-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工业发展状况

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住行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发生的新变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956年4月)

—— 《毛泽东年谱》

材料二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 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3月)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 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1987年2月)

——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 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 月)


(1)指出材料一中“结合”的内涵.并列出材料所言两次“结合”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