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恢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01-20更新 | 617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含嘉仓(下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国家粮仓,位于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客,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来,最深的达12米。2014年含嘉仓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   概括来说,宋朝粮食仓储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军粮、官体仓,二是各荒仓。前者包括州县仓、转般仓、京师仓、大军仓等:后者包括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等全国性备荒仓和社仓、平籴仓、平粜仓等地方性备荒仓。宋朝国家通过仓储干预粮食市场最典型的措施是继承和发展前代的常平之法,在全国设常平仓,由政府进行粮食储备,“遇费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余”。照丰时期推行青苗法,把常平旧法的市场购销方式改为货款于农的借货预购方式,同时也保留了“贱余贵巢”的职能。这是一种比常平旧法更为积极的储备调节措施。

——均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   广西四大城市(南宁、桂林.柳州、梧州)大米批发交易量统计

时间195019511952
交易总量(斤)48221800152695200139719700
售出量占总交易量比例(%)国营12.550.170.2
公营0.81.82.5
私营86.748.127.3
购入量占总交易量比例(%)国营13.412.611
公营3.63.224.1
私营8384.264.9

——王春英、张艳梅《向社会主义过渡:建国初期的粮食市场与国家调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含嘉仓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来代粮食仓储体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只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表内容进行合理解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并强占胶东半岛后,为了满足其侵略军的需要,于1903年在青岛建立起啤酒厂,这是我国历历史上第一家啤酒厂。这家啤酒厂是以德国资本为主,英国人投资合作,当时叫做青岛英德啤酒公司。

七十五年来,青岛啤酒厂的发展是很曲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投降而告终,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的中国,不仅没有从德国方面取得任何利益,反而让日本帝国主义把德国侵占的胶东半岛强占了去。日本接管青岛以后,由于青岛啤酒厂是德国人办的,所以,它要接收。但青岛啤酒厂有英国人的资本,经过几度交涉,日本帝国主义把青岛啤酒厂硬作价买了去,只付了英国人的那份资金,对德国人的资本则实行没收。于是青岛啤酒厂便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的一个分厂,啤酒的商标为“太阳牌",与日本本国的商标相同。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青岛啤酒厂伸出了魔掌。四大家族之一的陈果夫派出曾养甫在青岛组织“齐鲁公司”,将啤酒、面粉、油脂、橡胶玻璃等厂“劫买”了下来。从此,青岛啤酒厂便落入四大家族之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青岛啤酒厂,对工厂进行了整顿,扩大了设备,增加了生产,并从一九五四年开始试行出口。

——载自《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八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青岛啤酒厂的发展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021-12-19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一轮巩固卷03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七年中,我们先用三年的时间……巩固了人民政权。紧接着,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它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及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土地的契约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这种田契谓之红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

——摘编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原夫土地公有,实为精确不磨之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安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捍而私之耶。”“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

——摘编自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

材料三   中共真正开展的土地改革,始于1946年,终于1958年左右。这一轮土地改革,是分三个阶段推进的:第一阶段,按照1946年“五四指示”,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第二阶段,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在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乡村旧有的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摘编自刘正山《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土地政策,并对此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三个阶段土地政策的影响。
2019-03-10更新 | 260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菏泽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主要国家对于法币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而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50年代初,新中国医治了战争创伤,制止了通货膨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市场物价趋于稳定,货币制度也相应巩固和健全,一个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已建立起来。为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中国货币制度。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彻底扫除了我国多年来通货膨胀的痕迹,彻底结束了我国货币制度紊乱的历史,使我国的货币制度从第一套的初步统一,发展到巩固、稳定和健全,成为新中国第一套完善的货币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网络材料改编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币改革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018-12-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与西方相去甚远。日渐完善的口岸城市体系及农业过剩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中国畸变多态的城市化特征。里弄胡同茅草破屋是多数市民的栖息之地,农民离村与相关的都市膨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原因。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到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发展迅速,1920年发电量772百方千瓦,煤炭14.2百万吨,生铁436815吨,铜30000吨,到1936年发电量1724百万千瓦,煤炭26.2百万吨,生铁958683吨,铜556347吨。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

——摘编自步平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企业毁于炮火或被侵略者劫夺,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向后方大迁移。当时担任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胡厥文面后来回忆说:“在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组织下,包括机器、造船、纺织、炼钢、电器、陶瓷、化工、印刷、饮食等行业的146家工厂(其中机器工厂66家,占内迁厂的45%),共14600余吨物资、2500余名技术人员与工人迁到抗日后方。”除上海外,其他沿海沿江城市也有许多工厂迁往内地。这次民族工业的内迁,不仅对国民经济由平时向战时转移、支持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变中国工业布局的严重不合理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46.3%,生铁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7.2%,原油、水泥、电力、原煤都超过历史最高产量,棉纱、棉布、食糖等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也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来看,1952年我国工业生产超过旧中国历史最高水平23%。陈云说:我们的三年超过了国民党的22年。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爆发后沿海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的影响。

2017-05-1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现代以来,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 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先进”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直到18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过英国产品。但是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一直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 摘自左大培《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1)(原创)根据材料一说明18—19世纪初英国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指出该经济政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洲殖民地与欧洲的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摘编自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棉织品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
建国前最高年
指数(以建国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
产量
1949年
1952年
1983年
棉花
1936
84.9万吨
52.4
153.6
546.2
棉纱
1933
44.5万吨
73.5
147.4
734.8
棉布
1936
27.9亿米
67.7
137.3
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和1983年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时间
主要原因
1952年

1983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