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地主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人民公社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
B.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C.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
4 . 三大改造时期,国家组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B.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
C.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D.立足于农村现实条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3年前后,一些企业将集体福利设施进行了经营化尝试,改由职工分摊,试图让行政负担的部分设施改由职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逐渐显露了一些问题。到1956年,企业职工福利制度一度又回归由国营企业包办的模式。这种变化
A.体现了经济体制的逐渐转轨B.表明所有制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C.反映了多元分配制度的出现D.意味着国家经济战略得以实现
2022-05-13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下表的数据变化,表明我国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1956年32.2%53.4%7.3%7.1%0

A.土地改革完成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工业体系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反映了我国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195219.11.50.77.971.8
195632.253.47.30.17.0
A.国民经济的恢复B.苏联经济的援助C.三大改造的进行D.工业现代化建设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基本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2021-05-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反映了我国1952和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政权的巩固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D.一五计划的实现
10 .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1953195419551956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7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5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