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苏(俄)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部分思考题

1假如你是1920年的苏俄农民,你会遇到怎样的生活状况?
21921年前后苏(俄)联石油出口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3请从多角度分析漫画《斯大林工厂》的内涵。
4玉米运动为何以失败告终?
5勃列日涅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比较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种模式。

参考上述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视角,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4个思考题;思考题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体现深度思考与创新性。)
2022-01-2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近代化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要示意图。(图1)


材料二:国家提供的各种政策制度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政策制度有利于国民经济建设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政策制度不利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作用。(图2)



(1)图1中显示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高峰”以及6、7阶段持续下滑的现象,试从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评析“政策制度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的理论。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250字左右)
3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类别1843年1860年增长倍数
生丝1400担69000担49倍
茶叶13万担153万担11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简述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两幅反映建国后我国农村状况的图片。


图一农民踊跃报名入社


图二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两次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核心内容。
谈谈你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关系的认识。
2021-07-1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个人生命口述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更在于每一个社会化的生命个体都是历史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结点。以下是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村民口述史的节选:

受访者:武继龙,1947年生,曾担任生产队队长

我十二三岁就开始过集体生活,16岁参加劳动算半个劳力,当时给5工分。

1962年,枣树大部分归集体所有。如果个人原先有枣树,那就留下两棵,剩下的归集体;如果原先没有,就将收归集体的枣树分两棵出来留给个人。这是为了让个人生活能有保障。

受访者:武买保,1955年出生,曾任村小学教师、村委会主任

1981年土地就承包给个人了,那是我们泥河沟重要的一年。在那之前都是集体经济,打的粮食按照人口还有工分分着吃。

2000年由乡政府推荐,通过佳县人民代表大会我当选为榆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五年。那时我是村长,1998年7月12日在戏台上通过选举成为村委会主任,2001年8月卸任。

受访者:武小斌,1982年出生,2015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泥河沟主要的变化就是从2014年开始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思想上转变挺快的。来的人多了,泥河沟接触到外面的人也多了。

——摘编自孙庆忠《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2021-01-12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同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两个城市的反差……199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

——摘自(美)库恩(中国3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3—196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并简析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
2020-08-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联合

材料一   春秋时期齐、鲁、晋、郑等文化先进的中原诸侯自称为“中国”、“诸华”或“华夏”,居住在中原外缘的秦、楚、吴、越乃至于燕等,则被称或自称为“夷狄”。随着秦、楚、吴、越等参与中原的争霸,不断交融,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

与春秋时代以前“夏夷之防”、华夷贵贱尊卑的的观念不同,当梁襄王问孟子何以安定天下时,孟子答曰:“定于一”。荀子也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

《史记》“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十二本纪”记载的是从五帝(黄帝——华夏始祖、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秦到汉武帝。司马迁将原属戎狄之秦纳入“本纪”,让蛮夷之楚、吴、越进入“世家”,为蛮夷之“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等立传。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华夷观”的内容,分析其“华夷观”形成的背景。

材料二   甲午战后,华夏中心主义衰落。维新派号召保国、保种、保教,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1902年,梁启超首次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现代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坚民族的规模,把汉、满、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民族的国家”“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40年,毛泽东提出“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间的平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

材料三   1956年—1966年,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1960年,石油工人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吃大苦,耐大劳,铸就了铁人精神。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一时期还涌现出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说明这些时代精神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表《严塞漏厄以培国本折》

材料二: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以上——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问题:
(1)黄爵滋所说的“病国之忧”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及其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时局?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挽救危局的做法。
(3)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五”计划意见书出台的历史背景并评价。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下面是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表:

材料三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
(3)分析材料三中从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
2017-02-28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2: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材料2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