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英国《波士顿环球报》1997年2月23日发表文章:“邓小平自1978年以来,鼓励农民耕作自己的土地,对于一个曾是饥饿的国家来说,人们的实际收入差不多增加了两倍。”文章谈及的是邓小平支持的
A.承包责任制
B.人民公社制
C.土地所有制
D.代表大会制
2019-08-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全面推进土地改革运动
3 . 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改革开放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抗美援朝万民一心,保家卫国众志成城
C.人民公社长青藤,贫下中农向阳花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2019-05-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松江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等级考质量监控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4 . 1980年,青浦商榻乡南车大队成员高兴地说:“这么一包,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田与我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此话从一个侧面肯定了
A.土地改革喜获丰收
B.人民公社制度优越
C.联产承包切实有效
D.对外开放硕果累累
5 . 参照示例,为下列主题添加对应的史实概念。
示例
主题: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简要阐释:20世纪70年代,党中央率先在深圳、珠海等地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后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
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浦东开发开放
主题(1)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探索

简要阐释: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废止平均主义实物分配制,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1)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      、      、                
主题(2)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简要阐释: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实行的新体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2)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      、      、                
2019-04-1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虹口区2019届高三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6 .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D.土地的规模
2019-01-30更新 | 617次组卷 | 44卷引用: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等级)历史试题
7 . 图为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印下红手印的契约。这份契约见证了这些村民在当时开始尝试
A.农村合作社B.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01-30更新 | 7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2016·上海·高考真题
8 .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土地改革运动
2019-01-30更新 | 2309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上海卷精编版)
2011·上海·高考真题
9 . 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01-30更新 | 287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1年上海市高考真题历史卷
10 . 历史上以下的改革,未涉及土地所有制变化的是
A.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
B.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C.19世纪中期美国内战期间的“宅地法”
D.20世纪后期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