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5 道试题
1 . 1979年10月,新中国第一家从事钢材等工业生产资料买卖的交易市场一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正式成立。1986年12月,国家批准在上海、天津、沈阳等市,由本地区的物资部门成立地方钢材市场。这一措施
A.增强了企业的活力B.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D.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2 . 下列表格是国企改革的五个历史阶段,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具有跳跃性,国家起主导作用B.具有连续性,市场起主导作用
C.既搞活了企业又没改变企业性质D.与农村经济改革及解放思想无关
3 . 邓小平同志曾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①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新发展
③大包干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④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同时发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0-01-09更新 | 2850次组卷 | 2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由此可以推知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
消费水平农村8.9%
城镇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农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C.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D.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已赶超城镇
5 . 国家农业投资从1978—1979年度到1981—1982年度减少了50%。人民银行提供的贷款和农机、拖拉机和建房方面私人投资大大增加了,1982年总额达到了人民币157亿元,1983年达到了214亿元。这表明
A.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
B.经济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C.政府坚持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战略
D.土地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局部改变
2019-09-28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李新(1890—2004年)在他的回忆中说,“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800元以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
B.价格双轨制导致价格混乱
C.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D.商品定价普遍由市场决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以来,农村经济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兼业农户形成并得以相当程度发展的时期。农户兼业的主要形式是兼营家庭手工业,其所从事的生产项目颇为多,产品多以为城乡市场提供日用品为主。其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是棉布和棉纱、其次还有丝、学麻布、第席、蒲席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广州府志)记载:广东东莞县西南乡间农家“田事之余”“则据莞为席,麦为笠,穿线为伞”。

——摘编自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

材料二 近代中国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各种剥削日益严重,导致无地农户增多。许多农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形下,走上背井离乡、出外谋生的道略。据1933年21县有报告资料的县份统计,离村农户均占该县农户总数的4.8%,高者达12.2%。农民离村者,或到本区别村充当佃农雇工,或奔向边垦区,或挤进域市,更有漂洋过海去谋生的。

——摘编自张福记、陆远权《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民兼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乡村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材料三 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当小商小贩、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户已不再把改善生计寄希望于种粮、卖粮,而是寄希望于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因而粮食生产收入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更多收入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不同,并说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影响。
8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2019-08-14更新 | 2724次组卷 | 4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1978—1990年中国农业发展变化表。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1397133.6
1990年7662.1686.3

A.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 材料 1969年,江苏省江阴县华西大队创建了最早的小五金厂,但最初是偷偷生产的“地下”工厂。到1978年,它创造了近300万的产值,成为华西村的第一桶金。

80年代,村支书吴仁宝出人意料的没有分田到户,却依旧干着集体经济“副业”。他坚持将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正蓬勃兴起的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中。

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创“村庄上市”的先例。

2008年10月,华西村首届国际旅游节,邀请到400多位各国使节与130多家海内外媒体。

华西村一直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健前行。吴仁宝说:“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现在的华西,村民吃饭不花钱。

——《华西村致富路上的变与不变》


根据材料,概括华西村致富路上的“变”与“不变”各是指什么?
2019-08-1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三明一中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培优补差材料题 练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