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7 道试题
1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上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人规模的劳动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段话中所说的是我国两个时期农村变革的情况,后者与前者的不同点是
A.建立了新的土地所有制B.违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 .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安徽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创办了经济特区
3 .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这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从广东开始B.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C.正逐步突破计划经济体制D.贯彻了中共十五大方针
4 . 下表说明了全国农村集市数量及贸易规模变化表
集市数量成交额占社会零售额比重
1978年33302个125亿元8.2%
1984年50356个390.3亿元12%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5 . 1992年,陕西省政府开始实行国企“破三铁”行动,一是通过建立劳动合同制破除“铁饭碗”,二是通过建立干部聘任制破除“铁交椅”,三是通过建立技能岗位工资制破除“铁工资”。这次行动
A.增强了国企的经营活力B.改变了国企所有权性质
C.优化了国企的产业结构D.消除了国企发展的障碍
6 . “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拍打着城市的门户,波及几乎全国各大城市。这表明改革
A.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弊喘B.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C.培育了自由的农村市场D.激发了农民的生产潜力
7 . 下表为《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本收录的经济部分新词汇,它从侧面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变迁。这些新词汇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年代及版次收录的经济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形成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开展D.单一公有制的逐渐确立
8 . 经济政策影响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主张
商鞅“凡将立国,事本不可不专”“能事本禁末者,富”
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材料二农业总产值一九八一年比一九八O年增长百分之五点七,一九八ニ年预计比一九八一年增长百分之五,两年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五点三……特别可喜的是,许多农业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在一两年或两三年内迅速地大面积地改变了面貌,这是建国以来很少有的。这就最有力地说明,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摘自《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该政策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主要政策,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9 .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2021-06-13更新 | 11570次组卷 | 96卷引用:江苏省姜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合格考(学测)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涌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行业的专业户、万元户,成为农村致富的典范。这说明我国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B.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D.农村经济活力得到激发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