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7 道试题
1 . 198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有利于
A.农业合作化完成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2 . 1987年,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所占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7%,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由54.6%下降到38.7%。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A.经济发展遇到了重大困难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形成
C.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展到内地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2021-01-0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7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废除余粮收集制,同时开始施行粮食税制度。列宁认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策,只能通过“用农民所需的工业品换粮食”,因此粮食税是从极度的贫困、经济的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施行的特殊“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进行过渡的一种形式。

——摘编自李京子《苏俄“新经济政策”研究》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摘编自中国网《改革开放30年: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对粮食税制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实行粮食税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国家农业政策制定的认识。
2021-01-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9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4 . 改革开放前,流传的凤阳花鼓辞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凤阳人多地少环境恶劣B.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D.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
2021-01-0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8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农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C.全面废止农业税D.限制乡镇企业的发展
6 . 有学者把1992年前的改革开放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978年到1984年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从1984年到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和从1989年到1991年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纵观三个阶段的改革开放过程,探讨的关键问题是
A.从学习模仿走别人的路到开辟自己的路
B.包产到户是否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 . 1978年,安徽省发生大旱,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这一事例表明
A.农业发展带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政策调整消除了凤阳县灾情
C.生产关系变革调动了农民积极性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980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首批14个沿边开放城市陆续获批

——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


(1)指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食粮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一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现时正是俄共产党开第十次大会,商议改变策略。

——瞿秋白《赤都心史》


(1)导致“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原因是什么?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怎样的“策略”改变?

材料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到目前为止,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目标探索”“框架构建”“体制完善”和“新的探索”四个阶段。

——高尚余《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和启示》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何时?有何重要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
2020-12-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82年,浙江缙云县粮食总产量26060万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收入8109万元,比1978年增加40.5%,多种经营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年收入万元钱、年售粮万斤、年产蚕茧超千斤的先进典型户。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建立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变化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