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莱普顿在河边建造一座厂房,在厂房里安置许多纺纱机,让一台水轮机同时带动所有织机,工人们必须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下班,后来蒸汽动力取代水力,工厂也就从乡村搬进了城市,并很快向各行各业扩展。许多不能使用机器的行业都相继实行工厂化,比如家具、成衣、靴鞋车辆等,其中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工厂化”把英国制陶业改造成欧洲最优秀的陶瓷工业,直至今日“韦奇伍德”牌仍是陶瓷器的名牌产品。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英国商家几乎全都陈列工业品,外国商家则几乎全都陈列农产品或手工产品。1872年,有一份官方调查报告说采访者询问了2540789人,其中2010637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加强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共同发展。1988年修改宪法,确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2年,中国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等改革全面展开,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中国出口部门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试点,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也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党的十八大要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摘编自刘戒骄、孙琴《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厂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视工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 — —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渠,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 “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条件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及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