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下图是上世纪1978年以来大陆与台湾GDP比较示意图,观察数据,下列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①上世纪80年代后期,比率下降是由于台湾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②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比率增长是由于中国大陆加入了世贸组织
③本世纪初,比率持续增长是因为开始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④本世纪以来,比率大幅增长是因为深化改革开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7-11-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1868年,瑞蚨祥在山东济南成立,1893年设立了北京分号。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了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三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使用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三中瑞蚨祥与李鸿章、张曜开办的企业各属于哪一类企业?李鸿章当时属于哪一运动的代表人物?

(3)材料二、三中企业的创办,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3 .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清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崎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引自《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4 . 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③是由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B.④到⑤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遇到了挫折
C.①④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D.②低谷的形成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严重失误
2017-08-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6 . 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着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概况

机构概况
商部清承明制,六部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清仿西政改制,增设商部,制商法,鼓励实业。
农工商部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颁布了一批章程。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实业部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农商部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形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革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上述两个材料反映出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动有何发展趋势?

2017-05-0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百年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七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
2016-11-27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海南乐东县思源高中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并分析发生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我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

材料四 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
(3)我国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试说明理由.
2016-11-27更新 | 3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经济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三 有专家指出: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有序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30年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个历史节奏。
10 .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2)材料二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2016-11-27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上高二中高三上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